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过度的爱和担心,也许藏着恨和诅咒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12-04 17:11:40

ID:wangxixinli

生活有时远比小说的情节来得曲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一次咨询,她是以担心女儿的名义预约的。

她满面愁容,语速急促:快救救我的女儿吧,她需要帮助。我怕再这样下去,她真的要出事了。

我请她先稳定一下情绪,再讲讲女儿到底怎么了。

她大喘了一口气:我已经一个月没见到她了,给她打电话也不接。我实在没办法了,让她爸爸给她打电话,她跟她爸说她现在状态很不好,已经抑郁了。把我吓坏了,所以来约咨询,请您一定要帮帮她啊。

我说:她本人没有到场。您希望我怎么帮她呢?

她说:我想让她来咨询。她这么久不回家,我很担心她。

我说:她为什么不回家呢?

她说:她说她讨厌我,不想见我。她说不见我的话,她可能还好点,如果见我,她可能更不好了。

我问她和女儿之间发生了什么。

她从慌乱中回到当下,认真思索了一下:没发生什么呀。她最近刚找到工作,想搬出去住,我反对,想劝劝她,就天天跟她谈。结果她说她受不了了,干脆不回家了。我给她打电话,发短信,刚开始她还接一下,后来就不接了,然后她还把我拉黑了,说我在骚扰她。这怎么是骚扰呢,当妈的关心自己的孩子,不是很正常吗?

我说:嗯嗯。你女儿多大了?

她说:才25岁。

我:哦,你每天给她打多少个电话,发多少条短信呢?

她说:也就打十几个电话,发几十条短信吧。

我说:心理咨询的原则是谁痛苦,谁咨询。你女儿是成年人了,如果她觉得痛苦,她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咨询。如果因为对女儿的担心,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了,你可以选择来做咨询。

她连连点头:您说太对了。我现在就是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严重失眠,浑身难受,已经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了。

很快,她稳定地进入了咨询。

她是某单位的二把手,博士学历,性格和外表一样强势。

她非常焦虑,说话像放机关枪,咨询中常常一口气说上几十分钟,容不得我插一句话。最初的几次咨询,我感觉都快被她的焦虑裹挟、卷入了。

因为咨询中的认知调整,加上丈夫在她和女儿之间周旋,她对女儿的担心、怨恨减轻,注意力却很快朝向了丈夫。

她把自己失眠的原因归结到丈夫和公婆身上。

她和丈夫是大学同学。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点,学习都很勤奋,有上进心,家里都有三个兄弟姐妹,家境都一般(她家在一个小县城,丈夫家在农村)。

毕业后,他们各自有了理想的工作,各自事业有成。打拼多年,夫妻俩在北京买房买车,物质条件优越,女儿也很优秀。按理说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了,这时候却发生了家庭矛盾。

她公婆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大儿媳生了女儿有些失望,平时对远在北京的孙女几乎不闻不问,唯独宠爱小儿子的儿子。

每年寒暑假,老两口都要带着孙子来北京游玩,名义上是看望大儿子来了,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们其实想带孙子来见见世面,吃喝玩乐一番。

过去她和老公只有一套房的时候,公婆带孙子来北京,吃住都在她家,是她和丈夫、女儿最难受的时候,家里实在太拥挤了,没有了隐私空间,每天还得做一大家子的饭。

当她和老公有了第二套房时,他们和公婆同时默认,再来北京就应该分开住了。

第二套房有房贷,原本她计划把房子租出去抵房贷,但为了双方便利,她还是决定先让公婆住。她认为一年住一两回也没啥,根本没往心里去。

有一回,她的父母要来北京,她想安排他们住另一套房,结果老公惊慌失措,不得不跟她承认了一件事情。

原来公婆住了新房后,感觉特别好,萌生了在北京长住的想法,并趁机要求大儿子给孙子找份工作,说反正孩子也考不上大学,不如先工作吧。

她老公是个孝子,一口答应下来,怕妻子不高兴,便没有告诉她。他很快帮侄子找了份工作,公婆和孙子就这样悄悄住了下来。

获悉真相的她大发雷霆,勒令老公把房子收回来。老公说自己张不开嘴,请她自己去收。

他说的原本是气话,没想到第二天她真的跑去收房,并和公婆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公公没文化,非常粗暴:这是我儿子的房子,你给我滚出去。

她悲愤难当:我比你儿子学历高,比你儿子挣得多,这是我买的房子,竟然让我滚。

她把怒火发泄到老公身上,威胁他若不收回房子,就跟他离婚。她老公这才亲自出面,做通父母工作,收回了房子。

房子收回来,婚姻保住了,她心里却留下了阴影。

她对丈夫的信任破灭了。她不再相信他,像防贼一样提防着他,觉得他随时都会欺骗自己。

这种不信任蔓延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怀疑他可能还有别的事瞒着她,开始各种猜忌和控制:每天给他打无数个电话,看看他在干嘛。如果他下班晚回家一会儿,她立刻电话狂轰滥炸。

丈夫苦不堪言,不胜其烦。

他们频繁吵架、分房睡,各花各的钱。

当夫妻关系变得连路人都不如,对彼此身心伤害是很大的。

家变得没有温度,像生活在冰窟里。她非常痛苦,憔悴不堪。

有一次咨询,她跟我说:我老公想见你,想了解他怎么做,才能让我原谅他。我也希望他来,让他知道我受的伤害有多大。

我答应了。

下一次咨询,夫妻俩一起过来了。

她丈夫一见我就表示感谢,说妻子状态比过去好了很多。

看得出来,夫妻俩感情还是不错的,当二人四目相对,我发现他们的眼眶都红了。

当着我的面,她把积压的愤怒和委屈宣泄了出来,对老公说:你利用了我的善良,伤害了我......

她老公听得连连点头,泪流满面。

他诚恳地接受了妻子的声讨,承认自己过去做得不好,没有把妻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他希望彼此重新建立信任,保证今后再也不让她失望了。

夫妻俩抱头痛哭,手牵手走出了咨询室。

再一次咨询时,她告诉我,她和丈夫关系好多了,但她还是很焦虑,不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

经过一段时间咨询,她明显从容多了,说话也不急促了,正因如此,我才了解到她的一些生活细节。

我注意到她的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打很多电话,不光打给女儿或丈夫,还打给远方的父母。

打出去的电话若无人接听,她会不间断地反复拨打,直到有人接听为止。她对父母尤其在意,如果找不到他们,她会疯狂拨打兄妹或亲戚的电话,一定要把父母找到才安心。

有一次咨询,她说头天晚上给父母打电话,无人接听,她又打给妹妹,问父母去哪儿了,结果妹妹告诉她,父母就在家里,但他们不想接她的电话,还请她以后不要再频繁打电话了。

她很气愤:怎么我遇到的都是不领情的人呢,我女儿是这样,我父母也是这样。

我说:据我了解,有些父母子女的通话频率,一般一周一两次左右。我很好奇,每天跟他们通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她突然乐了:您问这个,我倒想起来,我妈有一次跟我说,我每天说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不信让我自己录下来听听。我还真录过,确实是一样的,都是你在干嘛呀,你吃饭了吗,你吃药了吗,哈哈哈......

我:看得出来,你很关心你的父母。

她瞪大眼:不光父母,我关心家里所有的人。以前我每天都要给我哥我妹打电话呢。

我:哦,你们说些什么呢?

她说:就是关心问候的话,我担心他们,怕他们过得不好。打个电话放心一些。

我:他们真的过得不好吗?

她说:我哥哥工作不好,一辈子不得志,总酗酒,身体都喝垮了。我妹妹离婚了,一个人拖着俩孩子,活得很艰难。过去我都帮他们的,结果他们不但不感恩,还说我骚扰他们的生活。后来我们吵架翻脸了,我再也不给他们打电话了......但父母不一样,不管他们接不接(电话),我都会打的。

我问:假如哪天你打过去,就是找不到他们,会怎么样呢?

她想了想:我会很担心,睡不着觉,还会有一些可怕的想法。

说到这儿,她停顿了一下,表情有些惊恐。

我鼓励她继续:你会想到什么呢?

她脱口而出:想象他们死了,不在人间了。

她曾无数次想象过家里人的死亡,尤其当她联系不上他们的时候。

说起家里人,就谈到了原生家庭。回忆自己的童年,她感觉很悲伤。

她说:当我第一次看到命如草芥这几个字,大哭了一场。我想我就像一根烂草,我的命是不值钱的。

从小她和妹妹一样,是不被父母待见的女儿,父母看重的,只有哥哥。

家里不仅好吃好喝的先满足哥哥,哥哥如果有个头疼脑热,父母都急得不得了,恨不得用尽各种办法,立刻解除儿子的痛苦。但如果她和妹妹有什么不舒服,父母则永远是选择性忽略。

她印象很深的一次,妹妹半夜发烧,全身滚烫,她吓得赶紧去敲父母的门,说妹妹病了,要不要去医院。父母连门都没开,隔着门不耐烦的吼她,说大半夜的吵什么,你喂她喝点水好了,别敲门了。

那一夜,她一个人守着妹妹,一边哭一边给妹妹喂水。到天亮,妹妹竟奇迹般地退烧了。父母起床后,看到两个蔫蔫的女儿,连问都没问一声,仿佛昨晚的事根本就不存在。

她小时候很活泼,喜欢跟男孩子玩。有一次,她和男孩子比赛爬树,结果从很高的树上摔下来,后脑勺着地,当场一动不动。

小伙伴们吓坏了,赶紧找来她的父母,父母赶到后,大骂她不省心。有邻居说孩子看着不行了,你们赶紧送医院吧。她爸说,送啥送,不听话的玩意儿,万一真不行了,不是白花钱吗。

结果她很快醒过来了,看上去啥事没有。父母很得意,说她皮实,没去医院花冤枉钱,自己实在是太英明了。

回忆起这件事,她哭得很伤心,说自己多年来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可能就和小时候那次受伤有关。

她多年的焦虑,和内心缺乏安全感,难以建立亲密关系,以及深埋于心的死亡恐惧相关。

她害怕自己死去,害怕身边人死去。

每天给家里人打电话,是因为她必须确认他们都还活着。

对她来说,如果电话无人接听,就意味着那个人可能不在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和她一样,一旦联系不上重要的人,立刻就陷入难以耐受的焦躁中,会疯狂地、不停歇地打电话,甚至会暴怒崩溃。

这种人往往活在全能自恋中,心理韧性不够,心理空间感不够。他们想做什么,当下必须马上做到。如果当下无法做到,他们立刻从生能量转换为死能量,开启攻击他人或攻击自己的模式。

也许有人说:他是多么爱他的家人啊。

事实的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过度为他人担心,看上去是爱,实际上也许是恨。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恨意,常常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

任何被压抑的情绪,无论隐藏得多么深,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有人说很害怕父母或孩子死去,这个说法可能是相反的,其实是希望对方早点死去。

过度的害怕和担心,往往是对自己内心敌意的掩盖。

只有当事人真正意识到自己内心真实的部分,才有机会廓清关系中的迷雾,从而理解并减轻自己的焦虑,这正是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

原生家庭的创伤如何疗愈?

童年的回忆如何左右当下的人生?

如何“拥抱”过去的自己?

德瑞姆亲子公开课

标签: 心理咨询 到底怎么了 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