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50岁女子做完肺结节手术后悔了,50岁男子1厘米肺结节两年后进展为肺癌晚期……两人有一个共同点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12-05 15:04:56

据统计,当下,我国肺结节的检出率为20%-40%左右。

随着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肺结节的焦虑、不安甚至恐惧。于是,有的人查出肺结节,反复去不同医院,找不同的专家就诊,当不同医生给出截然不同的建议后,他们更加迷茫和焦虑;有的人不停做CT,紧张得不得了;也有人心一横,不管结节良性还是恶性,也不管结节大小,手术切除以求安心。

而有的人查出肺结节毫不在意,即使医生提醒需要重视、警惕也照样把话当成耳旁风;又或是发现肺结节后,心里明明很害怕,却不愿意去面对,采取回避态度,仿佛只要不去检查,肺结节问题就不存在。


(资料图)

查出肺结节到底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恩国主任医师,通过三个典型的临床病例,来聊聊相关话题。

以下是陈恩国主任的口述——

“如果手术切除,你希望结果是良性还是恶性?”

因为肺结节而焦虑的人非常多,在门诊,我几乎每天都能碰上。

说一个前几天我在庆春院区坐诊碰上的病例。患者是一个23岁的小伙子,在外省读研究生,这次他本人没有来,是他的妈妈代为咨询。他妈妈说,今年7月,小伙子在当地的一家医院体检,这是他第一次做CT,结果就查出了肺部两个结节,左边右边各一个,大小都差不多,不到8mm。因为是第一次发现肺结节,医生建议3个月后复查。过了3个月,他跑到当地另一家更大一点的医院复查CT,左边的结节大小没有变化,右边的结节在报告上写着10mm×5mm。看到这个结果他认为结节短时间增大了,肯定是不好的,拿着复查CT跑回首诊医院,那边的医生说可以再观察看看,第二家医院却又建议手术。小伙子网上各种查资料,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感觉自己像背着“炸弹”一样,学习都没心思了,他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与其这么纠结不如切了再说,一门心思想着把肺结节切除。

跟妈妈说了之后,妈妈当然也着急啊,但毕竟是手术,哪能说做就做?再说现在去外省不方便,自己家孩子做手术,哪个妈妈能安心在家待着?所以妈妈劝儿子先别急,她在杭州找专家问问看,手术是不是非做不可。

仔细对比他的两次CT结果,我认为右上肺的结节大概率没有增大,应该是CT测量结果上存在误差。临床上,2mm以内的误差是合理存在的,不一定是肺结节在进展,医院不同、机器不同、测量方法不同都可能引起误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会建议首次查出肺结节之后,最好在同一家医院进行复查随访,方便比较结节变化情况。

我建议小伙子等3个月,再去第一家医院复查CT,在同一家医院相隔6个月的片子放在同一个屏幕上对比,看看是否有变化,这样对比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听完我的建议,这位妈妈还是很担心,“万一真的是恶性的,会不会耽误了?”这也是很多患者会有的疑问。

我跟她解释:首先,从结节本身的大小、密度、性质等各方面综合来看,恶性概率不高。其次,小伙子才23岁,从来不抽烟,没有高危环境暴露,家里人虽有相关恶性肿瘤病史,但是真的不需要过于担心。即使真的是恶性,在专业医生指导的科学随访前提下,3个月的时间,几乎不可能有明显进展。

这位妈妈又问:“不管是良性恶性,会不会切除了更好?至少不会有恶变的风险了。”

面对类似的问题,我经常反问患者,你希望切除之后的结果是良性还是恶性?他们会说:“那肯定是良性啊。”既然是良性的,这一刀是不是白挨了呢?肺结节切除目前并不难,可手术切除毕竟是有创的,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开始走下坡路,过早地切掉一部分肺,对今后的生活质量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该尽可能避免过度治疗或不当治疗。

左上肺叶切完切右上肺叶

右下肺叶又查出小结节

还要继续切?

我有一个患者,属于过于焦虑听不进劝的,发现肺结节之后整天提心吊胆,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家里人也备受折磨。心理状态也是临床评估是否手术的一项参考,做完手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确变好了,但在手术之后她是有些后悔的。

这个患者是女性,50岁出头,在外院做过两次肺结节切除术。最开始,她的左肺发现一个4mm的小结节,因为是磨玻璃结节,她紧张得不得了。根据临床相关数据统计,确实磨玻璃结节恶性比例高一些,但并不代表磨玻璃结节一定是恶性的,还要结合大小、密度、生长速度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尤其她这个磨玻璃结节才4mm,一般以8mm作为警戒线。事实上,磨玻璃结节一般来说属于“惰性肿瘤”,意思就是它的进展速度非常慢。同时,它又是沿着肺泡表面生长的,不太会引起淋巴结转移。只要定期随访,必要时在合适的时机切除,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几乎没有影响。

由于该患者肺结节的位置比较靠里,切除范围比较大,手术切除了左上肺叶。过了两年,右肺又发现了一个5mm的肺小结节,位置还是靠里,这一次,她切除了右上肺叶。两次手术病理结果显示都是原位癌,原位癌是癌细胞沿着肺泡结构生长的(贴壁状生长),但比较局限,没有突破肺泡壁,不侵犯间质、血管和胸膜,可以说是早期中的早期,目前医学界对于原位癌到底算不算癌都存在争议。

差不多两年前,患者发现右下肺又出现一个3mm小结节,这一次她找到了我,问我适不适合再做手术。我问她,这次的位置还是比较靠中间,如果要切,得右下肺叶切除,这样一来,剩下的肺叶就不多了,还要继续切吗?身体能承受得了吗?她跟我说,其实之前两次手术做完后,还是有些后悔的,容易气急气喘,爬楼梯一两层就要停下来歇歇。所以,这次她听了我的建议,半年复查一次,目前已经快两年了,结节依然没有变化。

其实分析这个患者的情况,没有什么高危因素,大概率是遗传相关问题。而她的肺结节又都是原位癌,即使不处理,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随访基本上也没问题。

查出1cm肺结节

医生建议进一步就诊不重视

两年后进展成肺癌晚期

临床上,患者对于肺结节的态度有两大极端,前一个病例是属于医生建议随访却非要手术的,接下来我要说的这个患者是另一种极端——鸵鸟政策,就像鸵鸟在危险来临时把头埋到沙子里逃避问题一样,对于医生明确建议要重视的肺结节,不去检查干预,仿佛只要这样问题就不存在。

这位患者3年前在我们医院体检,当时正好50岁。他是个“老烟枪”,烟龄近30年,每天半包到一包烟。当时CT发现他的肺部有一个1cm的结节,形态不是特别好,体检报告上提示建议呼吸内科进一步就诊。不知道什么原因,患者一直没有来。

去年,因为持续咳嗽两个多月,还伴随着隐隐的胸痛,患者来到我的门诊就诊。这一次胸部CT显示原先的1cm结节已经直接增大至6cm,属于肺部肿块。根据气管镜穿刺结果,确认浸润性肺腺癌,分期为3A,已经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肿块较大,无法直接通过手术进行根治性切除。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通过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进行降期治疗。不幸中的万幸,这个患者对于免疫治疗非常敏感,肿块有所缩小。后来又接受了右全肺切除,目前,患者仍在接受免疫治疗维持。如果3年前他能及时干预,各方面的成本都小。尽管吃了不少苦头,代价也很大,但能控制住,患者还是幸运的,临床上,因不重视随访再次就诊已是晚期而无力回天的例子也不少见。

对于新发肺结节

比起反复找不同专家问诊甚至病急乱投医

认准一家医院

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定期随访复查

获益更大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告诉大家的就是任何疾病都一样,没必要太焦虑,但也不能明知有问题的可能性大还不重视。

我碰到过不少患者拿着一叠检查报告来门诊,他们往往这里的专家看看,那里的专家问问,不仅找呼吸内科的专家,胸外科、放射科的专家号也是一个个挂过去。建议得到很多,反而更迷茫了。

对于新发的肺结节,我的建议是可以先到呼吸内科就诊,如果考虑炎症性疾病,可以选择先观察,经过治疗甚至不治疗,2-3个月基本能吸收;3个月后复查,如果结节没了,皆大欢喜,如果还在,再听专业医生的意见,结节随访的时间不管是3个月、6个月还是12个月,都应该听专业医生的建议。

门诊里,经常碰到患者拿着外院的片子、报告或者手机二维码让我扫码看片,想要判断更精准,最好在医院的影像系统上看,方便医生动态观察和比较。一次CT拍下来的片子有几百张,仅靠报告上的几张很多时候说明不了问题或者不能全面反映问题。

这也是我经常反复告诉患者的,复查尽量在同一家医院完成,如果有可能,最好认准一个医生。有时候建议多了反而乱,选择一个你信任的医生,相信他的判断,在专业的、有经验的医生指导前提下复查,患者的获益会更大。选择合适的医生很多时候比选择治疗方案更重要。

标签: 免疫治疗 呼吸内科 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