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5口全部中标,感染了奥密克戎…是怎么挺过来的…”
编辑:小花生网
图片:unsplash
这篇文章作者五月三姜亲历了全家感染,并记录了下了自己的这段经历。
【资料图】
这段源于个人真实的经历,尝试回答了三个问题:
新冠阳性的真实体验如何?
新冠会有后遗症吗?
躺平,是快速完成的吗?
文章细节描述详实,希望大家耐心读完,也许有助于缓解当下的焦虑。
在柏林的大街上,如果你随便叫住一个路人,问他:现在最让你操心的三件事是什么?
他的回答,可能是通货膨胀、经济形势、能源危机,也可能是“今晚去哪吃饭”、“圣诞去哪儿旅游”、“今年滑雪酒店怎么又贵了”、”世界杯德国队居然初赛就输了“……
提到新冠疫情的可能性,估计1%都不到。对绝大多数的德国人来说,疫情这件事,已经彻底翻篇了。
不是因为距离新冠太远,恰恰相反,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德国人,都亲身经历了新冠。
截至11月25日,德国累计感染新冠人数为3635万,德国人口总共8320万,累计感染人数,占总人口的43.7%,加上很多无症状没检测的,很可能超过一半的德国人口,都曾经得过新冠。
其中,绝大部分感染都是今年完成的,病毒变体为奥密克戎。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22年1月1日(黄线)起,感染曲线陡然上扬,感染总人数从7百万,急速上涨到今天的3千6百多万。
今年1月,我们一家5口全部中标,感染了奥密克戎。
以下两点事实变得很明显:
1、疫苗在传染力极强的奥密克戎面前,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我们一家5口,除了4岁的三姜,都完成了两针疫苗,姜爸和我还打了加强针,但无一幸免,全部感染了。
大姜二姜的同学,基本都打过疫苗,照样集体感染。
权威科学期刊《Nature》在1月13日发表过一篇文章,跟据目前的数据研究,市面上最常用的疫苗,几乎都对奥密克戎没有任何预防作用,顶多能预防重症。
所以在二姜小半个班都阳了之后,几天之内,我们家也全员沦陷了。
2、感染症状相对温和,儿童尤其如此
在奥密克戎刚到来时,欧洲各国的防疫政策没有变,但每日新增还是像坐了火箭一样,从几千,升到几万,又狂飙到几十万。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阳性病例,也从小概率事件,变成了普遍事件,几乎每天都有朋友、熟人确诊。
但从整体上来说,重症率和死亡率却一直相对较低。人们对“感染新冠”这件事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并没有恐慌。
尤其,有说法是儿童感染后普遍症状较轻,我们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4岁的二姜、9岁的三姜、姜爸是无症状,大姜发烧了一天
我的症状最严重:咳嗽、发烧了两三天,跟重感冒的感觉差不多,之后又有4、5周没有味觉。
二姜同学里大部分无症状感染,小部分发烧一两天。
邻居里有位孕妇,二月里曾无症状感染,八月生下宝宝,目前母子平安,小宝宝健康漂亮,爱笑有活力。
也有朋友二胎哺乳期感染,发烧那两天,她把奶泵出来倒掉,给孩子喝了奶粉,孩子抗拒奶瓶,饿瘦了一点,不过其他还算正常。
感染情况最严重的2、3、4月,我所在的初创公司,病假率基本一直维持在20%,大部分人都感染一遍后,情况又重新恢复了正常。
因为症状较轻,大家阳了之后,一般都会自觉在家隔离。不过一些人不想麻烦朋友,即使阳了,也可能会顽强地带上口罩去超市采购。
分享一个朋友讲的真实故事:
她的邻居阳了,按规定需要在家隔离,但她却在附近的超市里看到了这位邻居。
于是她向超市工作人员举报,工作人员立刻用大喇叭广播:大家好,我们接到信息,了解到一位阳性患者目前正在我们超市内购物,麻烦您到办公室来一趟。
结果,一共17个人来到超市办公室“自首”……
该说这群德国人太老实呢?还是太不老实?
以下,贴上当时写的,
今年年初疫情开始时德国的情况
和我们一家感染新冠后的具体过程和感受:
“风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话,用来形容2022年1月的欧洲疫情,刚刚好。
1月份,世界卫生组织预测:
2022年,将会有50%的欧洲人感染奥密克戎
1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在未来6至8周内,将有50%的欧洲人感染奥密克戎变种病毒。
这个由华盛顿大学健康数据与评估研究所(IHME)提供的数字,第一次在媒体上出现时,看起来可信度并不高。
要知道,新冠大流行整整两年了,到1月11日为止,德国的累计感染人数为758万,不到8324万总人口的10%。
此时德国的感染数据,虽居高不下,但日均也只是3、4万,要达到4000万感染总人数,依旧需要1000多天。
想在8周内达到4162万人次感染,平均每天至少需要74万新增感染。在1月11日,这个数字是不可想象的。
身处德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柏林,我们周围有确诊的例子,但感染新冠这件事,还属于小概率事件。
过去几个月中的案例:
大姜二姜学校里,零星报过一两起阳性病例。
三姜的幼儿园不大,从2020年初到现在,总共有过一次阳性。
我从2021年9月重新开始工作,到2022年第二周,我的同事中出现一个阳性,这是几个月来第一例。
50%的感染率,意味着我们认识的人中,每两个人中,就会有一个得到奥密克戎,这真的可能吗?
从校园开始的大面积感染
一周内,班上六分之一的孩子确诊了
确诊那位同事,症状比较轻,只低烧了两天,就恢复工作了。
但他回来上班时,分享了一个让人担忧的消息:在他感染前一周,包括他儿子,班上一共4个孩子确诊。
班上一共24个学生,也就是说,一周内,六分之一的孩子都确诊了。孩子确诊后回家隔离,至少一半父母又跟着确诊了。
视频会议聊起此事,该同事提出了大面积校园集体感染的观点。对于这个结论,很多同事和我一样,都觉得有些“杞人忧天”。
德国的防疫措施,当然比不上中国,但和欧美其他国家相比的话,也算是瘸子里面挑将军了。
在德国,抵抗防疫的群体是存在的,可并不占主体。很多人德国人,尤其是有家有口、生活安定的德国中产,对疫情防护还挺重视的。
比如大姜二姜的学校里,很多家长的态度都相当谨慎。
大姜上7年级,班里两针疫苗完成率是100%。二姜上3年级,2022年12月初,政府刚刚开放12岁以下疫苗,二姜班上绝大部分家长就给孩子预约了疫苗。
现在大家帮娃约会前,会自觉告知疫苗状况:
孩子们的朋友来家里玩,一进大门,几乎都会立刻问:我可以用卫生间洗手吗?
在学校,孩子们也比较自觉,上课一直严格佩戴FPP2或手术口罩。
从2022年第一周开始,学校的学生自检,从每周三次,变成了每天检测。
为了防疫,像我们这样的初创公司,居然也做到了全员在家办公。在这种合作、严谨的防疫大环境下,真的会出现大面积集体感染吗?
一个星期
德国每日新增3、4万感染飙升到10万以上
然而很快,一个事实变得越来越明显:在防疫条件没有放松的前提下,德国的日增一直在极速飙升。
从1月11日的每日3、4万,飙升到每日10万以上,只用了一个星期。
这样发展下去,和隔壁的法国估计也就是两三个星期的差距。法国12月底日增已达到10万左右,1月中旬左右,每天新增达到近40万。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言,一下子变得不再遥远。
从日常生活中,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奥密克戎的强大威力。
最近两个星期,姜爸的团队里,大概有10%-15%的人请病假,有些团队因为缺人手,工作进程明显受影响。我所在的公司员工不多,并且都拖家带口,因为孩子确诊、自己有症状等原因,一半的人都没办法正常工作。
而且,好像在是一夜之间,病毒像燎原之火一样,席卷了孩子们的学校。
上周一1月18日,一天之内,二姜班级群里报备了5起感染。班上总共23个人,近25%确诊率。
5个确诊全是女孩,学校的方案是:确诊和密接孩子在家隔离,其他人正常上课。
有人可能会问,一共23个孩子,5个都阳性了,还不停课吗?
然而,按照柏林的政策,真就不需要停…
收到学校“正常上课”的邮件后,我第一次有了:啊,原来德国人这么重视教育啊!的感悟。
周二,二姜去上课,班上只剩下12个男生。
周三,班上又多了两个确诊,因为密接,从周四起,二姜需要在家隔离5天。
周四,二姜开始隔离,抗原测试阴性,也没出现任何症状,但大姜却开始发烧了。
周四,老二开始隔离
老大发烧了
周四那天早上,天还没亮,周围一片灰蒙蒙的时候,大姜走到我床头,悄悄地把我摇醒:“妈妈,我发烧了,39度多,你能给我一片退烧药吗?”
我从睡梦中一下子惊醒,腾得坐了起来,见大姜的脸已经烧红了,人也有点蔫。
照顾他回房间躺下,再量了一下体温,39.7度,拿了片扑热息痛给他吃。
高烧着的大姜,看我一脸担心,反而来安慰我:妈妈,我同学前两天也是发烧、头疼,但就是一般流感,我应该是被他传染了,不是新冠,你不用担心。
是的,应该不是新冠。
要是二姜发烧,基本100%是感染新冠,可大姜都没接触过确诊案例…
给他做了一次抗原检测,看着阴性的结果,我心里松了口气。
扑热息痛效果不错,两个小时后,大姜就退了烧,人明显活泛起来,还兴致勃勃地吃了早午餐。
吃完饭,大姜拿了本书在沙发上躺着看,快到中午时,又烧到了39度多。“妈妈,我嗓子特别疼,头也很疼。”他难受地在沙发上蜷缩着。
会不会真的是新冠呢?我又给他测了一次抗原,结果还是阴性。他又吃了一片扑热息痛,下午烧就退了。
周五早上,全家人做抗原快检,全是阴性。
可能是因为前一天发烧,大姜一点胃口都没有,早餐就吃了两片苹果。中午我专门给他做了爱吃的葱油饼,他吃了一口,说:妈妈,今天油饼怎么不好吃啊,什么味道都没有?
我尝了一口,挺好吃的呀,咸香酥脆……等等,没有味道?大姜又做了一次抗原检测,这次的测试条上,出现了一条很浅很浅的阳性线。
看到大姜的快检结果后,我给外出开会的姜爸打了电话,让他立刻回家。
紧接着又给三姜的幼儿园打电话告知情况,姜爸在回家路上,顺便接了三姜。
三姜回到家后,全家重新做了快检,除了大姜外,结果都是阴性。为了不扩大传染,我们只能让12岁的大姜独自在房间隔离。
还好这时,大姜的症状几乎全部消失了,只是失去了味觉,还有轻微的嗓子疼,精神状态不错,很自然地接受了单独隔离这件事。
大姜房间有卫生间,吃喝拉撒都不用出房门,能做到相对严格的隔离。
饭菜、水果,由弟弟们送到房间门口:
等弟弟们离开后,他再带着口罩出来拿:
二姜完成功课后,会假装是自动答复机器人,给他打个骚扰电话:
姜爸结束工作后,也会隔着门,陪他聊会天:
再加上同样在家隔离的好朋友们,随时可以一起连线打游戏,大姜的隔离生活,应该不算太无聊。
但听到弟弟们的玩闹声,大姜还是会隔着门大声问:你们在玩什么呢?
所以还是有点孤单吧……
一家五口核酸检测
三个孩子确诊阳性,全部是无症状
在这个时候,大姜还不能算真正确诊。
因为目前为止,他做的测试,都是抗原测试,也就是德国人耳熟能详的快检(schnelltest/quick test)。
抗原测试,操作简单,结果快捷,可以从药店买检测试条,在家自行检测:
也可以在大街上,找一个这种随处可见的检测点进行免费检测:
这种阳性结果,只能初步确认感染,在抗原阳性的结果上,再进行核酸检测(PCR),结果阳性,才能算真正确诊,被包含在每日新增数字里。
政府的免费核酸检测非常慢,大概两三天才出结果,所以我们每天看到的数据,大部分已经延迟了两三天。
为了保险起见,周六早上,我们全家做了核酸检测:
晚上9点,结果出来了,三个孩子全是阳性。
知道三个孩子全部确诊时,我半天没反应过来。
姜爸和我都在家办公,除了姜爸偶尔去办公室开会,我们连朋友都很少见,上上个周末,本来要和闺蜜一家聚会,见疫情严重,还特意取消了。
只有孩子们的社交生活还算正常,我和姜爸的社交,基本都转了线上。
两年都坚持下来了,现在却三个孩子一起感染了……
实在是太悲催了。
大姜的确诊,因为之前的发烧等症状,还有点心理准备,二姜三姜之前没有任何症状,实在有点太突然。
三姜年龄小,一针疫苗都没打过,还好目前是无症状……大姜因祸得福,倒是不用独自隔离了。
三个孩子都没症状,一起在家隔离,又过上了一会儿相亲相爱,一会儿大打出手的热闹生活:
真是远香近臭。隔离使他们相亲相爱,相处使他们水火不容。
第二天,
我也确诊了:发烧、嗓子疼、胸口疼...
周日早上,我和姜爸又做了核酸检测。晚上9点,结果出来了,姜爸还是阴性,我的却变成了阳性。
姜爸比较忙,平时是我一个人和三个孩子朝夕相处,奥密克戎传染能力又强,感染几乎是必然的。
周一早上,我开始嗓子疼、咳嗽、胸口疼,咳嗽,发烧38.5。
姜爸这天有很重要的会,一整天要关在房间里开会,完全脱不开身。
我吃了发烧药,在床上躺着出汗,三姜找不到人玩,只能一直依偎在我的床上:
还好儿子们比较给力。看着他们三个挤挤挨挨拥在身边,眼睛里装满了关心和担忧,我心里一下子暖暖的,感觉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
三天后我基本恢复正常
爸爸也确诊了,没任何症状
我的症状大概持续了三天,之后除了嗓子还有点疼、味觉没有恢复外,基本恢复了正常。
姜爸也在周二测出了阳性,可能是抵抗力比较强,他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二姜班上超过一半孩子都感染了,大姜班上也多了三、四例感染,幼儿园家长群里也开始出现感染,越来越多朋友发来信息:我们也确诊了。
德国昨天的新增,达到了20万例……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言,一天比一天离我们更近。
长话短说,特别长期的后遗症,比如超过几个月的,我看到的,基本没有。
但短期是有的。
距离新冠转阴是两个月,我当时经常感觉疲劳,睡不够,容易腰酸背痛,大半年过去了,这些症状基本消失了,当时和我一样感觉容易累的朋友,现在也都恢复了正常。
根据感染学家克莱尔史蒂夫及团队的研究,这类疲劳后遗症,占奥密克戎感染者的4.4%,低于之前变种德尔塔的10.8%。
当时无症状或轻症的孩子们,现在也都挺正常的,二姜的班上,最后全部感染了一遍,目前看来,孩子们都活泼、健康依旧。
以下,贴上当时写的,
新冠痊愈两个月后,
观察到自己和身边轻症患者的经历
PS:下面的内容,主要是个人经历和感受,真实是肯定的,但不能保证全面或专业,只能算是给大家一点参考……
先说说我同事M,上周,他又测出阳性。
当然,在日增二三十万的德国,得新冠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身边的感染状况此起彼伏,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有人中招。
同事M的情况特殊在:这是他的第四次感染。M三十出头,未婚未育,和女友俩人都是社交达人。
因此,2020年的阿尔法,2021的德尔塔,2022年的奥密克戎,比较有名的三个变种,他全赶上了。
奥密克戎还得了两次,上一次是三个月前。
四次感染,他的症状全是轻症。
第一次阿尔法最重,咳嗽、发烧两三天、胸口疼了一个星期、失去味觉两个月。
后来两次相对较轻,德尔塔他发烧咳嗽了两天、失去味觉5、6周。
染上奥密克戎时,上一次是无症状,这一次他也没发烧、咳嗽,只是觉得特别疲惫。
什么,新冠还能连得几次?在国内,这可能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德国却屡见不鲜例。
像M一样四次中招的,确实不多,但感染过两次、三次的,基本比比皆是。
可能是因为太普遍了,也可能是因为一般人症状确实轻,在德国告诉别人:“哦,顺便说一句,我又阳了。”只会得到一句公式化的祝福:“祝你早日康复哦。”
是什么给了德国人“视病毒如无物”的勇气?
有人可能要说,是因为“外国人不怕死”,哈哈,这个理由,说美国人可能是正确的,但德国人相对而言,还是相当谨慎、比较怕死的。真正的原因,是奥密克戎的数据。
轻症居多,重症率低,是奥密克戎的第二大特点。
根据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月份的周报数据,以当时已知的新冠病例总数为基准,入院率是1.14%,ICU重症监护率是0.16%,死亡率是0.06%。
也就是说,在每100个测出阳性的人里,有1个人需要住院;每10000个阳性里,16个人需要进ICU,6个人会最终死亡。
这还是以测出的阳性人数为基准,事实上,德国不像国内,从没进行过全民核酸,实际感染人数应该比公布的更高,真正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只会比0.16%和0.06%更低。
和早期新冠数据比起来,这些数据低了很多。张文宏教授曾在2020年的一次视频中提过,根据当时上海的数据,新冠重症入院率是15%左右。
这种对比,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德国感染数据居高不下,但死亡率一直很低的原因。
这也是德国目前从政府到民众,对新冠的态度逐渐放松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4月1日开始,防疫政策进一步放松:学生在校内不必再佩戴口罩,不少公共场合也撤掉了口罩强制令。
我们一家五口感染后的症状,各不相同
当时我们5个人先后测出阳性,症状各不相同。
9岁的二姜、4岁的三姜无症状。
姜爸和同事M很像,没有明显症状,就觉得特别累。
大姜和我则是轻症,发烧、咳嗽。大姜两三天就好了,我卧床了大概四五天,大姜发烧期间失去味觉,我味觉损失了4、5周。
姜爸和我还讨论了这个问题:全家人症状如此不同,原因是什么?
二姜三姜无症状,符合医学专家对奥密克戎的特性总结:孩子感染症状一般较轻,无症状居多。
那为什么偏偏我的症状最严重?
但后来接连有中国朋友、德国朋友全家感染,都是妈妈最严重…
之后,姜爸和我总结:
1,可能跟个人抵抗力有关,2,也可能是因为一般孩子最先感染,而妈妈和孩子相处最多、被动接触的病毒最多。
有人可能会问,居家隔离的话,阳性就能自动变成阴性吗?
是的,根据我们和朋友、同事的经验,一般居家隔离一周后,自测结果会变成阴性,少数人也可能需要两周。
没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自愈。如果大家一测出阳性,就跑去医院,医疗资源必然出现挤兑,其他急性病、重病则可能得不到有效治疗。
感染新冠后,
短期内的后遗症:容易疲劳
同事M和姜爸得奥密克戎时,有一个共同症状,疲劳。
这是奥密克戎感染者经常提到的一个症状,也是不少欧美医学专家讨论的long covid(慢性新冠)表现之一。
也有不少人,在痊愈后两三个月后,依然会觉得持续疲劳,甚至一大早起来,就会觉得无精打采。
比如我,感染新冠前,6个小时睡眠,对我来说足够了。
感染新冠的两个月以来,我每天睡7个、8个小时,起床后还是觉得浑身疲倦,恨不得回床上再补个回笼觉,稍微工作几个小时,就觉得腰酸背痛,加强锻炼后,才勉强恢复体力……
一开始,我以为是春困,或者是年纪大了,后来和得过新冠的朋友聊天,发现很多人有同样经历。
不过除此之外,其他都还算正常,身边朋友也都类似,没听过有肺部、或脑部的长期损伤。
疲劳症状,以后会不会改善,也没有权威说法。
就我个人来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算太大,还改了我爱熬夜的毛病——最近一到10点多,我就困得睁不开眼,提前过上了老年生活,好像也不完全是坏事……
ps.大半年后,疲劳的症状基本消失了。
不,是前后历经10个月,循序渐进完成的。
德国的躺平,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1个阶段:比较严格的防疫期
自2021年5月起,德国各州相继宣布结束持续半年的软性封锁、幼儿园至大学全面复学,各行各业陆续复工,饭店恢复户外堂食。在这个阶段,因为病毒变种德尔塔重症率相对较高,德国的防疫措施还是比较严格的:
口罩令:6岁以上的小孩和成人,在校园、公交系统、超市、饭店等公共场合必须佩戴口罩;
3G措施:进入如饭店、商店等公共场合,需要提供双疫苗证、或阴性检测报告、或感染康复证明中的一个。一般人检测阳性后,两周后自动获得感染康复证明;
旅游限制令:各州规定不同,但很多州都只允许接收“商务旅行”客人,不接待普通游客。不过,这个规定并没有阻拦住热爱旅游的德国人,因为西班牙、意大利、捷克等家都开放了旅游业。
2021年的夏天,德国人最钟爱的西班牙岛屿马略卡已经完全恢复了往日的盛况,到处都是说着德语、带着口罩的德国游客。
人数限制:各地的商场、超市、饭店有人数上限,约是日常最高客流量的一半左右,集会也需要提前申请。
隔离政策:如果检测阳性,一般需要在家隔离至转阴为止,密接人员大多也需要自觉在家隔离。
居家办公:有条件的公司,尽量鼓励居家办公,但不强制。
第2个阶段:与新冠共存时代
这个阶段取消了所有新冠防疫措施,社会面彻底开放。2022年2月,因奥密克戎表现接近流感(感染率高,致死率极低),丹麦、瑞典、挪威、英国先后宣布疫情结束,取消防疫措施,进入“共存时代”,3月,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相继跟上……很快,整个欧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
酒店、饭店、电影院等公共场合自由进出。
旅游业全面恢复;
检测、隔离不再是强制措施;
除了公共交通和诊所外,也不需要再佩戴口罩。
近几个月以来,市内公共交通、火车上,因为没人检查,带不带基本上全凭自觉,戴口罩的人也越来越少;
机场在10月份取消了口罩强制令,我们一家几周前从柏林飞到开罗旅行,在机场、飞机上、酒店里,几乎没有看到任何人戴口罩。
德国的开放,满足了这些条件 ...
2021年5月的部分开放,达到了以下几个条件:
感染人数下降:虽然阳性增量/日在3、5千,但7天十万人感染率降低到了100左右。
疫苗普及率达到初步目标:约60%德国人口接受了第一针
养老院死亡率降低:2020年12月,德国养老院死亡率曾经急速增高,2021年2月开始下降,到5月份已经降到接近往年水平。
重症病房入住率在安全范围内:10%左右
2022年3月的彻底开放,达到了以下条件:
奥密克戎感染性极强,但重症率、死亡率极低,基本和流感数字类似。
初步开放后,感染率上升,死亡率不增反降。
疫苗普及率达到了75.5%(两针)
感染之前,对新冠病毒,我和家人都怀着强烈的敬畏之心,防控措施做得非常好,不必要的社交,能躲就躲。
听见有谁确诊,立刻如临大敌,小心谨慎地加强防护。
感染后,一下子却松懈了很多。
一是发现在奥密克戎的强传播能力下,个人防护做得再好,也不怎么有用,只要有孩子上学,感染就是防不胜防。
3、4月奥密克戎传播最盛时,德国流传一个玩笑:在德国得新冠的经历,基本可以反映社交活跃度,没得过一次新冠的,要么特别幸运,要么就说明社交生活实在太少……
但凡和社会接触多一点,就可能染上新冠,接触多的,还可能得上两次、三次,朋友里面,还有阳过四次的社交达人。
因为奥密克戎传染性强,症状温和,到今天为止,我们身边绝大多数人都感染过。
“一次都没阳过”的人在城市里凤毛麟角,爷爷奶奶所处的乡村里,因为人口密度低,相对多一点。
如果非要严防死守,只能极度牺牲生活质量,差不多要过上与世隔绝、摒弃生活乐趣的日子。
二是觉得病毒变异到现在,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对普通人来说,即使有症状,也和感冒区别不大,孩子们症状更轻。
得过的朋友中,症状和我们相似,差不多都是流感症状或无症状,至少身边的人中,没有人到了“需要去医院”的程度。
大家阳了之后,互相打个招呼,之后几天自觉地不见面,或者默默在家发烧、吃退烧药,或者在家连打几天游戏、看几天电影,一周之后,基本都是满血复活。
因此,全家转阴后,孩子们问我:“妈妈,我们都好久没度假了,现在也感染过了,可以出去旅游了吗?”时,
我考虑了一下,居然没找出有力的理由来拒绝…
日子总要继续下去,为了防这样的奥密克戎,而放弃大部分生活质量,到底不值不值得呢?
已经错过了落叶金黄的秋天和银装素裹的冬天,还要错过姹紫嫣红的春天和碧海蓝天的夏天吗?
谁不想出去看看世界呢?
真心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
作者五月三姜,定居柏林的经济学博士,携手德国高管队友姜爸,和三个男娃斗智斗勇多年,用最鲜活的例子,讲最实用的育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