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最新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有望成为战胜新冠病毒的利器-环球快讯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12-07 14:21:56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金融市场有句俗话,风来了,猪也会飞。这两天,狂风,掀起了熊去氧胆酸概念股票疯涨潮。风从哪来?据说,熊去氧胆酸,可以对付新冠病毒,是真的吗?靠谱吗?熊去氧胆酸,是什么药?安全吗?好吧,咱们现在就来解读相关要点。

首先,咱们先来回顾一下新冠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需要进入细胞内部,才能复制,病毒表面,带着类似钥匙或撬锁工具般的结构,而细胞受体就像特定的锁。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是与1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2结合,使ACE2发生结构变化,进入细胞内,合成新的病毒颗粒,再穿透细胞壁,感染更多的细胞。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迅速行动,比如,巨噬细胞开始吞噬病毒,而病毒也会在巨噬细胞内扩增。由于新冠病毒是新出现的种类,机体内缺乏特异性的中和抗体,这样,免疫细胞可能被过度激活,形成细胞因子风暴,引起严重症状及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病毒,结构简单,会在复制过程中,加入或缺失部分DNA片段,形成各种各样的变异株。如果病毒的致病力减弱,像奥密克戎病毒株一样,主要侵犯上呼吸道,只能引起类似感冒的表现,或者自觉症状。如果较多病毒进入肺部,则会导致肺炎。如果病毒致病力较强,像新冠病毒的原始株那样,则可能引起大量的促炎因子释放,形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难度很大,造成死亡率的上升。相信大家已经明白,找到阻止病毒与ACE2结合的方法,病毒不能大量复制,只会排出体外,进入核酸检测的试管里,无法影响咱们的健康,所谓新冠疫情,就会结束流行,咱们的生活,就会太阳每天升起落下那样,回归本来应有的样子。

现在,怀着激越的心情,向大家汇报,战胜新冠的曙光已经出现。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2年12月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1篇论文。研究显示,熊去氧胆酸,能够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并且,有望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异株。这个掀起飓风的结论,来源于类器官、动物实验、以及真实世界的观察。所谓类器官,是1种三维细胞培养物,包含着代表器官的关键特性,对应器官的类似组织,并且能够重现器官的部分功能,人而提供高度的生理相关系统,是病理学、精准医疗、药物毒性及药效研究的新型手段。

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此前,主要通过构建胆管类器官,进行肝脏疾病、以及捐赠器官修复方面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偶然发现,胆管类器官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尼醇X受体FXR,这种受体可以有效地打开或关闭ACE2,而熊去氧胆酸,则能够抑制FXR,从而关闭ACE2通道。这样,新冠病毒便无法入侵细胞。研究团队,又构建了肺和肠道的类器官,证实熊去氧胆酸可以关闭ACE2通道。接下来,外体细胞培养及仓鼠试验表明,熊去氧胆酸可以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研究继续进行,学者们选择了捐献器官中不适合移植的肺,通过呼吸机,让肺在体外保持运作,并且维持内疗循环,然后向1个肺叶中注射了熊去氧胆酸,并且让整个肺暴露在新冠病毒中。结果显示,注射药物的肺叶,没有感染,而另1个对比观察的肺叶,感染了病毒。随后,研究团队招募了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志愿者的鼻腔细胞的ACE2水平降低。最后,通过比较接受与未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的肝脏疾病患者发现,接受治疗者,出现新冠重症或住院的可能性更低。一句话总结,严谨的科学研究表明,熊去氧胆酸,不仅可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而且,可以防止感染者发展为重症,具有治疗效果。

熊去氧胆酸,是1种有机化合物,可以增加胆汁酸分泌,并且改变胆汗成分,降低胆汁中的胆固醇,有利于胆结石的溶解。主要用于治疗胆结石、胆汁淤积性肝病、脂肪肝、肝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疾病。相关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还能够作用于心脏的成纤维细胞,治疗心律不齐,值得注意的是,心脏是ACE2含量相对较多的器官。此外,研究还发现,熊去氧胆酸能够增强机体细胞的线粒体功能,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及凋亡通路,有望在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类型疾病的缓和机制中,发挥潜在的作用。

熊去氧胆酸,是1种已经解除专利保持的药物,因此,大家不必担心药价昂贵。从安全性来看,熊去氧胆酸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腹泻,发生率约为2%。此外,还可能引起支气管炎、咽炎、头痛、关节痛、瘙痒。该药曾被用于治疗妊娠期妇女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及瘙痒,临床观察及动物试验表明,该药没有致畸作用,因此,是1款具有安全性的药物。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熊去氧胆酸是处方药,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胆道阻塞或胆结石钙化、胆囊功能受损等,不能使用熊去氧胆酸,而且,使用该药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测。不过,既然机制已经把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很快地找到专门针对新冠病毒感染预防和治疗的剂型及用量,曙光已经出现,战胜新冠,指日可待。正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标签: 熊去氧胆酸 病毒感染 巨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