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沪深杭硬抗,中小城市忐忑,北京广州成都开始“复活”了-世界最新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12-25 22:12:51

文|凯风

迈过第一轮高峰,这些城市开始复苏了。

01


(资料图片)

这几天的北京,罕见再次出现了道路堵车、地铁高峰“人挤人”的场景。

在网络上,“三亚海滩上,躺着北京阳过的人”更是一度引来广泛传播。

虽然三亚到底有多少北京游客不得而知,但北京到三亚的机票价格,却是肉眼可见地开始上涨。

北京人口迁徙目的地 来源:百度地图

毕竟,就在几天前,北京的快递员连快递送不出来,外卖订单等上几小时可谓常态,各大平台企业更是连夜从全国调集了几千名快递“小哥”支援首都。

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

千里之外的成都,一场盛大的中超赛事打响,3.15万球迷到场,创下本赛季中超联赛上座率的新高

中超球赛现场 图源:四川在线

中超赛事的水准,自然没法与卡塔尔世界杯的盛况相提并论,但在疫情之前,几万人的上座率可谓家常便饭。

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我们不过是努力再一次回归“寻常”。

广州,不到一个月时间,经历了从最严封控到率先放开,再到陆续赶峰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作为气候相对温和的南国花城,广州即便面临高峰,似乎也比北京淡定许多。

这到底是广州人更为低调,即使阳了不爱声张,还是所谓毒株“北强南弱”带来的结果,抑或仅仅是气候的影响,不得而知。

但是,对于险些重演“上海封城模式”的广州,一定会珍惜松绑之后的复苏机遇。

而北京成都广州之外,以石家庄、保定为代表河北多个地市,作为最早松绑的地方,早已在“不声不响”中迈过了这道坎。

02

与之对比,一大波城市才刚刚开始爬坡。

在政策大调整之前疫情相对平稳的上海、深圳、杭州、苏州、青岛、合肥等地,开始直面第一轮感染高峰的冲击,进入“硬抗”阶段。

青岛官方给出了一组值得重视的数据:

目前(12月23日),青岛正处于高峰来临前的快速传播阶段。按照监测数据推测,青岛目前每日新增感染量为49万人-53万人,明后天会在此基础上以10%增速增加。

一个千万级人口大市,每天新增感染50万人乃至更高,哪怕只有0.5%的重症率,对于医疗系统的冲击也都可想而知。

据统计,我国共有17个千万人口城市,还有数十个500万以上的人口大市,这些城市将会面临更大规模的疫情冲击波。

所幸的是,相比第一阶段的手忙脚乱,如今退烧药“一药难求”的局面开始有所改观,分级诊疗、重症医疗也从一开始忙乱中扭转过来。

我们看到,苏州将许多城市早已废弃的核酸亭变成了发热诊疗站,浙江多地药店开始向市民发放免费退烧药,还有城市重启方舱作为自愿隔离的场所……

不过,在广大的中小城市,以及人口众多的乡村,仍旧是医疗资源、药物储备最为薄弱之地,还没直面最严重的挑战。

虽然曙光在前,但我们还没到真正可以乐观的时候。

03

地铁客流量变化,给了我们一个观察各大城市疫情走势的窗口。

我们统计了放开前后各城市的地铁客流量走势:

以12月1日为最初解封日期,12月5日各地陆续取消地铁查验核酸限制,地铁管控正式解除,各地客流量随着疫情波动而起伏。

可以看到,时隔一个月,北京地铁客运量再次迈上300万大关。

自11月下旬开始加码48小时核酸以来,北京地铁客流量就开始一路下滑,在解封初期虽然有所反弹,但迅速被第一波疫情洪流所淹没,工作日客流量一度跌到124万的谷底。

从12月19日以来,北京地铁客流量开始逐步爬坡,陆续迈过200万、300万大关,整个城市开始恢复活力。

可以佐证的是,疫情搜索指数来看,北京在达到峰值之后一路下滑,如今已回落到33%。根据预测,明年1月13日,搜索高峰有望迎来结束之际。

与北京相比,上海、深圳是另一极。

在解封前后,两地未遭受新一轮大规模疫情冲击,因此地铁客流量得以保持在高位,上海一度创下了1000万人次以上的纪录,深圳最高日客流量也超过了700万人次,与日常相差不大。

不过,最近几天,两地地铁客流量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上海从最高1000万人次回落到不足300万人次,深圳从最高700万人次回到了260多万人次。

处于中间的是广州,地铁客流的一波三折,折射了从严控到解封再到迎峰的艰难历程。

一个月前,广州正处在最严封控状态,每日新增感染一度逼近万人,地铁客流量连续多日跌破200万大关。

当大多数人以为广州要重走半年前的上海之路时,没想到国二十条、新十条的先后落地,带来了峰回路转,广州迅速从封控模式转向了复苏模式。

当北京为高烧、刀嗓困扰不已时,地铁客流量跌到120多万之际,广州地铁客流量却爬升到540万的高度。

不过,气候有别,症状或许有别,但谁都无法阻挡流行高峰的到来。短短几天时间,广州地铁客流量从540万一度跌落到300万以下,如今又开始缓慢爬升。

虽然离正常时期动辄千万人次的地铁客流量仍有差距,但千万人口大市的“复活”,无疑给许多人以回归正常生活的更大信心。

04

中小城市和乡村,仍旧很忐忑。

这几天,“城里人抢布洛芬,他们却在囤黄豆治新冠?”的说法不胫而走。

这里的他们,说的正是乡村。

在许多乡村,人们沉浸在新年即将到来的喜悦当中,大城市此起彼伏的喊疼声尚未冲击到这里。

然而,春运将至,没有“就地过年”的束缚,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又将上演。有多少人回到老家,就会带来多少疫情扩散的风险。

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最大的难点在于,乡村与城市,不仅医疗水平大相径庭,就连退烧药,恐怕也抢不过城市。

前段时间,小红书上到偏远县城囤退烧药的消息,刺痛了许多人。大城市里的人,利用信息差和感染的时间差,掏空了小县城乃至乡村的药房。

当广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开始直面疫情冲击波时,才发现早已没有退烧药可用了。

对于许多农村老人来说,由于担心花钱,生病了多数都选择硬扛,愿意花钱的,更多选择了“输液治疗”。

问题在于,普通的感冒发烧或许可以扛过去,但面对存在一定重症风险的新冠,仅靠硬扛怎么行?而输液治疗,更是完全不对症。

要知道,在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超过5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了1亿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率远高于城市。

在天平的另一极,农村的医疗水平更为薄弱。

数据显示,2021年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9人,农村为5.29人,城乡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之比达2.25。

在全国各大乡村,共有136.3万卫生人员,但这其中超过一半(69.1万人)都属于传统的村医范畴,行医活动明显受限。

所以,这么点卫生人员,却要兜底乡村几亿人的医疗需求,在平时就杯水车薪,更不用说疫情高峰。

中小城市和乡村如何顺利渡过难关,无疑需要予以正视。

05

2023年行则将至,疫情即将迈入第四年。

从国际放开经验来看,解封之后,大多数国家都会经历一波浩大的疫情高峰,以及无数小的波峰。

与常识相悖的是,放开之后不会立即迎来经济、消费和人口流动的大反弹。

整个社会反而会因为集中感染而一度陷入暂时“停摆”,无论生产还是生活,都将受到一定程度冲击。

这种场景的所在,让部分人质疑政策放开的必要性,甚至发出了重回封控老路的建议。

然而,任何地方一旦选择放开,都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同理,任何地方,不可能在政策大转向之际,不承受一定的代价。

所幸的是,这段时间不会持续很长。随着大多数城市迈过高峰,第一批“阳”过的人有了抗体之后,整个社会将会迅速恢复烟火气,北京成都广州已经做出了示范。

不过,要想回到疫情之前的2019年,仍有相当长的路要求。

毕竟,疫情三年,经历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无论是收入修复还是心理修复,都需要时间。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标签: 北京地铁 不得而知 卫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