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医生阳性上岗后离世?医院回应
日前有网友发帖称,云南昭通市中医院一名31岁年轻医生,感染新冠阳性后上岗劳累过度,于12月25日离世。
(资料图)
经澎湃新闻证实,医院权威人士回应,确有医生死亡一事,但无法确定是因新冠导致死亡,也不存在带病上岗情况。
消息很短,医院回应的逻辑链却很曲折:肯定——否定——肯定。
肯定的是,医生去世是真的,并且,很年轻,只有31岁;
否定的是,不一定是因新冠导致死亡,至少无法确定死因就是新冠感染;
肯定的是,不存在带病上岗情况。
也就是说,31岁医生离世是真,但与网曝的新冠感染后带病上岗无关。
其实,在此之前,也网传一位年轻护士阳了之后坚持工作,最终因暴发性心肌炎,倒在了岗位上。只是,没有媒体关注和证实。具体事实情况,不能确定。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无论疫情放开之前还是之后,医护人员都是天塌下来自有大个撑住的那个大个子!
疫情三年来,医务人员承受了太多:离开家人闭环在医院和宾馆,面对被感染风险,在风雪里、在烈日下采核酸,在方舱里、在隔离场所坚守。大部分没有奖金,没有补助。最后放开了医务人员要直面第一波感染,有些连N95口罩也不够。自己感染了倒不怕,就怕传染给了家人,无论身心,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压。
疫情之下,大家都在艰难前行,但比起医务人员,再大的苦和难,也没有资格矫情。《江淮医学》在此多说一句,希望医务人员温暖以待的世界,疫情的风暴过后,也能被这个世界温暖以待!
国外很早就提出压平曲线,当初我们所有人都不置可否。等我们自己过峰时,才明白曲线的意义。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我们的人均医疗资源要低得多,波峰高度造成的压力区别很大。发生医疗挤兑之后,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死亡率。这是难以避免的。
但我们应该深思、应该多问一句的是,为什么现在只要是医护人员离世,不管什么原因,人们总是要将死因与感染后带病上岗联系到一块呢?
道理很简单,孕妇效应。
什么是孕妇效应?
孕妇效应又叫视网膜效应。即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意思就是当你关注某件事情或某项特征时,就会更加注意到别人是否具备这种特征。比如怀孕了就更容易看见孕妇,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拎个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世界复杂多样,但你内心投射到什么,就会是什么。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实际上,疫情放开以来,随着感染人数的快速上升,全国医疗体系的压力持续高位运行。各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一线医务人员所承担的工作量及面临的岗位风险也随之大幅增加。不说医务人员扛下了所有吧,至少也是顶着千斤重担!
无数医护人员感染后,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上岗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成为了这个冬天最辛苦也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就像《南方周末》2023新年贺词中的主角:凛冬守夜,点燃篝火,深陷险地,为陌生人的不幸悲伤。经受不公,为更弱者的折辱奔走。
三年疫情,作为医务人员,他们一直紧绷着神经未敢有一丝松懈。本以为半个月前防控政策调整后,可以松下一口气了。可没想到却面对着自己被感染和病人大量涌入的双重压力和矛盾,即便感染了,只要还能挺得住,就都不得不带病上岗,大家肩上的重担达到了极值,内心有很多委屈和怨气,各种负面情绪也到达了瓶颈。
所以,浙江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沈洁在工作群里给该院全体医护人员发的一封千字长信,被刷屏。他在信中说:「假如你们骂出来舒服点,我愿意接受你们的骂声,但是希望大家发泄完后工作要继续做,因为我们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了,我们要对得起身上的这件白大褂!」
多么无奈而又坚毅的话啊!
疫情还在持续,死人的事情,也一定多多少少还会发生。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也要接受现实:
1、面对现实,就是要正视医护人员阳了带病上岗的普遍现状。
管控放开后,国家卫健委工作的重心应该超三方面转向:
一是及时研究国内外的新冠治疗成果和临床经验,形成一个权威的治疗指南,不能这个专家「指出」,那个专家「提醒」,百鸟齐鸣,不知道听谁的。
二是要尽快加强第四针疫苗全民接种,并向大家说清疫苗保护期限只有9个月到一年,让大家对疫苗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预期,从而增强接种的主动性和依从性。国外就是因为大面积接种疫苗,又间隔9个月续种一次,所以放开一年多,没有出现疫情反弹,生产生活一切正常。
三是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和组织、管理与调配,防止出现大面积医疗资源挤兑,更不能让买不到退热药、体温计继续下去,要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基本退热药物得到确实充实和保障,将发热轻症患者解决在基层。只有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了前哨和网底的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上级医院的医疗挤兑现象,使重症患者都能得到充足的医疗救治资源,也才有可能防止太多的医院医务人员阳了之后,无法得到休息,带病上岗。
2、接受现实,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普通大众,都要接受疫情防控政策的华丽转身。
防疫政策突然转身转向,让新冠病毒传播严重失控,染疫人数暴增,造成药品紧缺、医疗资源严重挤兑,医院人满为患,一时之间连感冒药、退烧药老百姓都买不到,到处骂声一片。甚至有网上爆料,北京疫情最高峰时期,一家私立医院收挂号费两千元,每晚床位费更是超过了万元。另外,还网传一些死亡名单,虽然仔细一看,绝大部分都是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奥密克戎成为了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药品稀缺、120难打通、医院就诊困难的医疗资源挤兑现象。这些都让人心慌后心生抱怨。
恐慌可以理解,抱怨也在所难免,因为抗疫就是一场无硝烟的人民战争。大家都知道,战后有形成一条定律,叫做「免于恐惧」。涉及的是通常所说的生存权问题,狭义地说,涉及人性包括心理和情绪,恐惧本身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且会并发更多心理甚至生理疾病。这些需要引起注意和疏导解决。比如,抢购药品,抗原以及指脉氧测试仪等,除了民众的恐惧心理外,有一些不良不法商人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造势,并大量的囤货居奇从中谋取暴利,发国难财。这些现象,一定要杀伐果断的加强监管,拿出对策,并依法查办!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不得不经历阵痛。无论如何,我们不会再回到一个月以前,也不能再回到一个月以前了。
封控的尽头不仅仅是病毒有没有清零,而是封控成本有没有清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事情的背后指挥棒,都是一双经济的手。
我当医生三十年,目睹了医院的墙比教堂的钟声还写满悲伤。几乎所有子女给老人治病一开始都倾囊而治,但绝大部分最后都选择了放弃治疗。
为什么?
就是古人那句话:久病床前无孝子。
实际上,并不是子女不孝,是因为病久了,医疗及周边费用,一般的家庭,经济就无力承受了。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不是想不想的事,而是能不能的事。生命无价,可医疗要钱。没钱你拿啥治?靠医生的医德吗?话很难听,但事实扎心。
抗疫也是如此。就像昨天「九边」文章中所说:每个生命的尽头,都有一个价格我们没法接受,只能选择不得不选择的选项。所有事情都有成本,成本低收益高,就能形成正循环一直持续下去;成本高收益低,持续不下去是迟早的事,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应该有这方面的觉悟。
人应该知晓自己所面临的处境,而后接受,而后承担!
作者|叶正松
来源|江淮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