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上海检出XBB与BQ.1毒株,农村和中小城镇感染高峰将在1月中下旬到来|科研圈日报-新要闻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3-01-04 16:09:37

· 事件通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陈慧祥生前导师李涛被 IEEE 除名

当地时间 12 月 29 日,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发布公告,剥夺陈慧祥生前导师、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李涛(Tao Li)的 IEEE 会员资格。公告显示,IEEE 道德与成员行为委员会(EMCC)此前收到针对李涛的投诉,展开调查后认定李涛违反了 IEEE 道德规范第二部分中有关专业诚信、不得欺凌虐待他人的第 7 条和第 8 条规定。IEEE 董事会根据相关细则,对李涛做出剥夺 IEEE 会员资格(membership)的处罚决定,并向全体成员通告。

2019 年 6 月,佛罗里达大学在读博士生陈慧祥在校园内自杀身亡,并在遗书中指控导师李涛强迫其在一篇会议(ISCA"19 )论文中造假,靠关系推送论文发表,并拒绝撤稿。会议主办方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和 IEEE 在两次调查后,确认该会议存在参会者违反审稿保密制度、胁迫共同作者发表研究的事实。ACM 于 2021 年 2 月发布匿名处罚决定,禁止个别成员未来 15 年内在 ACM 旗下所有期刊发表论文或参与评审活动,李涛被普遍认为是处罚对象之一。2021 年 4 月,当地媒体报道称李涛辞去佛罗里达大学教职。(IEEE Spectrum)

· 疫情动态

上海本轮疫情检出BQ.1 与 XBB 毒株,农村和中小城镇感染高峰将在 1 月中下旬到来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团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红团队分析了上海本轮疫情采集的 369 个新冠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发现主要毒株包括在北京和广州等地流行的 BF.7 和 BA.5.2,以及近期欧美地区出现的 BQ.1 和 XBB。相关论文 12 月 29 日在《医学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发表。

该数据来自对 2022 年 11 月 16 日至 12 月 12 日上海公卫中心收治患者的随机采样,共检出“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GISAID)数据库里记录的 30 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其中 95.95% 的基因组序列集中在 5 个奥密克戎亚系:从海外入境上海的感染者主要携带 BQ.1 和 XBB;而上海本地感染者中除了 BA.5.2 以外,还有多个奥密克戎亚株相对占比较高;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尚未被发现。研究者还报告,2022 年 9 月 1 日至 12 月 26 日上海公卫中心收治的 5706 名感染者中,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为 3.03%,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占比 96.97%。

图片来源:论文

此外,研究者基于此前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地常规核酸检测的感染者数据,初步预测上述城市将在 2023 年元旦前后迎来此轮疫情的尾声。但是,对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的感染峰值将于 1 月中下旬出现,由于春运原因,这些峰值也可能提前到达。研究团队呼吁,当前急需为奥密克戎疫情向农村地区扩散启动应急计划。

另根据 GISAID 1 月 2 日更新的中国境内新冠病毒序列分析结果,北京本轮报告的序列样本中 BF.7 最多,BA.5.2 次之;浙江、广东样本以 BA.5.2 为主;福建、四川样本中 BA.5.2 较多,也有 BF.7 出现;内蒙古样本以 BF.7 为主;BQ.1.1 目前仅在上海样本中出现。(新民晚报,中国科学报,GISAID)

新冠患者死亡后,病毒可在尸体中存在数月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领导的一项研究,对 2020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收集的 44 名新冠患者的尸体解剖样本进行了新冠病毒检测。这些患者生前均未接种疫苗,其中位年龄为 62.5 岁,61.4% 的患者存在三种以上的并发症,从疾病发生到死亡的中位间隔时间为 18.5 天。研究显示,在感染早期,新冠病毒主要入侵和破坏肺组织。此外,研究者还在尸体中的 84 个不同位置的组织和体液中持续检测到了病毒 RNA,在一个例子中,病毒 RNA 甚至在患者起病近 8 个月后仍在尸体中存留。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研究者在患者海马体、小脑和脊髓组织中发现了较高的病毒载量,但这些组织并未受损。研究者也在呼吸系统以外的不同组织,包括脑,心脏,淋巴结等处检测到了有活性的新冠病毒。该研究表明,在症状起始的两周内,新冠病毒在诸多非呼吸器官中活跃增殖。该研究为理解“长新冠”症状背后的机制提供了基础。相关论文 12 月 14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能量代谢

科幻照进现实:将光能转化为细胞化学能,延长线虫寿命

此前的研究发现,线粒体膜电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即衰老会对线粒体的功能产生影响。为了获得更深入的了解,该团队借鉴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开发思路,对线虫线粒体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表达一种源自真菌的光激活质子泵(light-activated proton pump),利用光能为线粒体“充电”,增加了膜电位和 ATP 的产生。研究结果显示,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可改善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延缓衰老速度,并延长线虫的寿命。尽管尚不能实现用光能给人类细胞“充电”从而延长人类寿命,但这项研究揭示了线粒体膜电位在衰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未来或可为治疗年龄相关疾病与实现健康衰老提供新思路。相关论文 12 月 30 日发表于《自然-衰老》(Nature Aging)。(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

· 实验物理

物理学家证明肥皂泡的膜温度比周围更凉爽

近日,法国科学研究中心(Université Paris-Saclay, CNRS)的研究团队在进行气泡稳定性的实验研究中偶然间测量到肥皂泡的膜温度,发现其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研究人员使用普通的洗洁精、水和甘油制造气泡,通过改变空气温度、湿度水平以及用于制备气泡的成分比例,产生了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8 摄氏度的气泡,并且发现甘油成分占比越高,肥皂膜的温度就会越高。研究人员表明,较冷的薄膜可能是气泡形成时蒸发的结果,这种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可能会随着气泡存在时间的增长而消失。肥皂膜的稳定性与多个工业领域密切相关,研究者还建议在肥皂膜和气泡的研究中,应仔细考虑这种通过冷却效应蒸发的作用。相关论文 12 月 19 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Phys.org)

标签: 佛罗里达大学 研究人员 空气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