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岁姑娘视力仅剩0.02,很难恢复!这种感染阳后60天内,最易发生
“医生,我‘阳’了以后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浙江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日前接诊了多例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眼部不适的患者。
【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20岁的小吴前阵子感染了新冠病毒,经过3天的高烧和咳嗽后,她突然发现自己看不清东西了。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副主任赵静接诊后,对小吴做了一个视力检查,发现小吴的视力竟然只有0.02,属于严重低视力状态。
结合其病史,最终她的病情被诊断为: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新冠病毒引起的眼部并发症)。由于其眼部并发症进展比较快,即使后期病情控制住,她的视力也很难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半个月前,市民王女士也感染了新冠病毒,因为症状不重,她在家休息几天就去上班,半个月后发觉双眼转动疼痛明显伴视物模糊,到医院一检查,被诊断为双视神经炎。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很有可能存在眼部趋向性。换言之,即在上呼吸道感染新冠病毒后,又入侵了眼部组织。”赵静介绍,新冠病毒侵占眼部后,会诱发促炎症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水平的升高,从而造成眼部不适以及视网膜或视神经炎症,甚至导致视力模糊和深度感知下降。
“目前来看,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出现眼部感染症状的比例不算太高,而且眼部感染后比较常见的也是结膜炎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酸痛、红肿、流泪等,但也有极少一部分人会发生病毒侵犯视网膜或视神经,出现视力受损的情况。”赵静说。
“如果出现结膜等眼表组织的干涩或其他结膜炎症状,可以用一些润眼药水如玻璃酸钠、人工泪液等滴眼,也可以用一些抗病毒眼药水如更昔洛韦滴眼液,以及非甾体类的消炎药水等缓解症状。”赵静表示,视力变差或伴眼球疼痛明显需及时就医,切勿拖延,以免病情加重。
记者了解到,新冠病毒感染或症状发作后的15天至2个月,是最易发生眼部感染的时期。赵静提醒,市民在感染新冠期间和痊愈后都需要好好休息,不要手机不离手、熬夜刷剧等,让眼睛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抵抗力下降,给病毒以可乘之机。
此前,《自然·通讯》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新冠病毒可导致眼部不适和视网膜炎症。而《柳叶刀》发布的大型前瞻性观察研究也显示,即使接种过疫苗,仍有24.8%—27.7%的新冠感染者会出现眼睛酸痛的症状。
新冠病毒可能存在眼部趋向性
两个途径引起眼部不适
“新冠病毒感染是一个全身性疾病,而不仅仅是呼吸系统疾病。众所周知,气溶胶传播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人们暴露在新冠病毒气溶胶环境中,可能会通过两个途径导致眼部感染,引起眼睛干涩、红肿、疼痛甚至视物模糊等症状。”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陈有信教授表示,一方面,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眼睛表面的结膜甚至角膜等黏膜组织直接感染眼组织;另一方面,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部分人群会发生病毒血症,通过血液循环将病毒传播到全身各个组织如神经组织等。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很可能存在眼部趋向性。在此前的动物实验中,有研究人员尝试通过结膜接种的方式让病毒侵入恒河猴体内,诱发了轻度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此外,有57%新冠感染者的眼睛结膜拭子中也检测到新冠病毒的RNA,且疾病严重程度更高的人群中,检出率也更高。
陈有信介绍,目前来看,感染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后,出现眼部感染症状的比例不算太高,而且眼部感染后比较常见的也是结膜炎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酸痛、红肿、流泪等。
但也有极少一部分人会发生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时会发现黄斑区尤其是外层视网膜和椭圆体带等有受损的情况,这些区域受损会造成人们视力模糊。另外,新冠病毒侵犯视神经后,会导致视神经病变,出现视力受损。
眼表炎症可用眼药水缓解症状
一般不会导致视力下降
但仍需警惕
“如果只是出现结膜等眼表组织的干涩或其他结膜炎症状,可以用一些润眼药水如玻璃酸钠、人工泪液等滴眼,也可以用一些抗病毒眼药水如更昔洛韦滴眼液,以及非甾体类的消炎药水等缓解症状。”
陈有信说,眼表的不适一般不会导致视力下降,但如果出现了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变,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视力受损,需要高度警惕和积极防范。
“出现眼底病变后,一般会在患者病毒检测转阴后再采用激素治疗,同时辅以局部的神经营养支持、抗氧化保护药物治疗。”陈有信说。
发现视物模糊需及时就医
出现眼部不适比例较低,大多恢复良好
这个时间段内,最易发生
陈有信介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眼部感染的药物,预防新冠感染后带来的眼部不适,最重要的是平时加强自身防护。“比如出门戴好口罩、做好手部卫生、保持社交距离,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手段。
另外,医护人员或者普通人群去医院等场所时,也可以戴上面罩和防护眼镜等。”陈有信说,从临床来看,大部分视神经轻度受损的患者都能得到较好恢复。
陈有信提醒,新冠感染或症状发作后的15天-2个月,最易发生眼部感染。如果此时出现视物模糊、眼睛疼痛等症状,需要引起注意,及时就诊。
“不过这波新冠病毒感染后导致眼部不适的比例比较低,大部分感染者预后也较好,公众不必过度恐慌。”陈有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