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民接种疫苗却没能抵御住奥密克戎快速爆发?
昨天文章聊了一下新加坡在去年XBB轮过程中的二次感染情况。(点击阅读:
已经度过了XBB变种疫情的新加坡,二次感染的情况如何?
)其中有读者提到了我们和新加坡的疫苗差异问题。
(资料图)
我是这样回复的:
这里提到的红框是下面一段,新加坡卫生部说明:新加坡的数据显示,最低疫苗接种要求(3针mRNA疫苗或者4针科兴灭活疫苗),可以降低重症风险,无论是第一次感染还是后续多次感染。
中国灭活疫苗一直是新加坡的官方批准疫苗之一,即便是在奥密克戎时代也是如此。我想,一个认定“宣传连花清瘟预防和治疗新冠是违法”的国家,没必要故意扭曲数据,让自己的国民冒险,只为给中国疫苗背书吧。
所以我们接种的灭活疫苗在效力上的确比mRNA疫苗低,这个在前年疫苗刚开始推出的时候,我就在文章中说明过。但它们之间并不是“有or无”的天差地别。
香港卫生署给出的奥密克戎疫情中,科兴和辉瑞mRNA疫苗接种人群病死率(死亡/确诊)中,数字也和新加坡的说明类似:80+岁的老年人,接种2针辉瑞疫苗的病死率是2.26%,接种2针科兴的病死率是4.29%,3针科兴是2.57%,4针科兴是1.74%。而完全不接种则是14.32%。
所以国产灭活疫苗虽然没有mRNA的保护力高,但也能有效降低感染奥密克戎后的病死率,如果多接种一针的确可以达到相似的效果。
说到这个数据,多说两句:假如我们的疫苗完全没效果,那我们最近疫情应该和香港未接种疫苗的人群的病死率相当,60-69岁人群是1.57%,其中70-79岁的是4.26%,80+的是惊人的14.32%。
再考虑到香港地区的医疗水平较高,海边气候,疫情第一次爆发也不在寒冬季节。我们没有疫苗保护时的病死率或许比香港更高。
国内各个省市地方的疫情情况不同,具体的数字我现在不知道,未来我估计也没办法知道。但大家可以自己评估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情况,病死率是否达到或超过香港“未接种人口”的情况。
如果没有这么高,那可以理解成我们面对奥密克戎冲击的时候,并非和“非疫苗接种人群”一样,而是有一定的疫苗保护作用。
那回到我们的标题上来看,为什么接种了那么多疫苗,没能阻挡住奥密克戎的爆发呢?
原因来自几方面:第一就是我们的疫苗的确不完美。
灭活的优势在于成熟,一方面我国有很稳定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可以满足全民接种,成本也低,另一方面我们对于灭活疫苗的短期、长期副作用都有非常多的研究,因此更安心一些。即便如此,这一两年也遇到不少次“疫苗风波”,如果使用的是新技术疫苗,在推广上肯定会遇到更大的阻力。
同时灭活疫苗在减少重症和死亡方面,虽然比mRNA疫苗略低,也有不错的表现。
但是灭活也有明显的劣势:首先就是防感染减少传播的能力低,相比新技术疫苗,即便接种灭活疫苗,更难实现防护屏蔽,更难减少大流行时候的传播率。
而另外一个劣势更为关键,那就是灭活疫苗的抗体水平下降更快,因此接种后形成的保护时间较短,需要更频繁的接种加强针才能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这两个劣势就导致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没能全民集中接种后及时放开,又没有能不断接种加强针,当社会整体的抗体水平下降之后,那疫苗形成的保护网就千疮百孔了。
那能多久应该加强一次呢?
不同国家的要求不同,有些国家和地区还细分成重点保护人群和一般民众,或者不同种类疫苗。比如香港对疫苗的建议是普通人第二针3个月后接种第三针,之后3-6个月接种第4针,再6个月后可选择接种第5针。(免疫力弱人群对应建议间隔则是1、3、3个月)
新加坡的建议则是12岁以上间隔5个月。
为什么要这么频繁的接种强化,其实大家也都看过不少类似的抗体曲线图,比如下面是2021年11月《自然医学》期刊上一篇讨论疫苗加强针的论文图,论文作者认为:大概在6个月的时候到达保护线之下,这个时候产生突破感染可能性就变高了,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接种加强针,那么可以继续压低感染的风险。
这篇论文的背景是:欧美国家的疫苗接种主要是从2021年初开始的,到了2021年底,已经很久。虽然很多国家开始进行强化接种,但强化接种的进度不快。而之后奥密克戎变种突然出现,以强大的突破感染能力,一下子击穿了他们已经较低的疫苗抗体水平。从而引发了那一次席卷全球的奥密克戎疫情。
这是一年前欧美国家的情况,那:我们上次打新冠疫苗是什么时候呢?
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所以更希望通过大家的一起投票来做个统计。
请选择一下你最后一次接种新冠疫苗的时间(如果没有完成最低接种要求,请选第一个)。
可能有的读者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继续推进疫苗接种,提升抗体呢?
我不知道。所以只能用我自己的接种经历来当例子。,这是我的接种记录:
可以看到,我第1/2针接种属于北京较早的一批。那时候我的想法是尽快一起推进接种,除了保护自己和亲友,也让国家有信心放开。
但之后的情况是,虽然疫苗推进速度比较快,但后续我原本认为应该跟上的逐渐放开的下一步并没有出现,封控依旧是核心。那么在没有放开计划的时候,我再接种疫苗的意义就很低了。而且我觉得秋冬季放开的可能性也不大,于是决定等到2022年再说。
而2021年底出现的奥密克戎,降低的重症致死率,和激增的传播性,让放开的可能性上升。尤其是后来魔都的种种情况,加上“推广加强针”的宣传,让我当时认为或许很快会放开,所以就在4月去接种了加强针。
不过我又错了,这次等了大半年。20条出来的时候,还想是不是能再加强一针,可惜并没有这种机会:因为北京发布可以接种第四针的新闻出来前一天,我的核酸就异常了......其实想想可能也什么遗憾,毕竟就算接种了,抗体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高点。
虽然从我接种加强针到感染,有近8个月的时间,也超过了半年,但我的确是在身边的同事亲友中,极少数在2022年接种过加强针的人之一,而碰巧我的症状(只发烧1-2个小时,没有喉痛、浑身疼等其他症状)也的确是身边最轻的之一。
我当然知道个案并没有任何统计学的意义,也无法得到什么科学的结论。我之所以只说自己的情况,是因为这段时间,内心一直忍不住纠结一个问题:如果在大多数人的抗体水平更高一些的时候放开,那我们付出的牺牲,会不会少一些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国内疫苗接种、抗体水平和染疫结果做相关统计和分析。嗯,可能要纠结一辈子了。
魔幻般的2022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留下的一些后遗症并没有完全过去。首先在这一年我们人力物力,基本都投入到核酸、隔离点和铁板上了。对于一些更需要投入的事情反而关注不多,不只是加强针的推广,也有新疫苗的研发生产。国外已经是在用针对奥密克戎的二价疫苗,而我们落后的距离似乎比2021年更远。
不过,因为大范围染疫,社会整体现在的抗体水平较高。我们用惨痛的代价,争取到了一段宝贵的时间(短期内爆发严重二次感染浪潮的风险相对较低)。
但抗体一定会逐渐降低,更具传播力的变种也一定会出现。所以现在这段宝贵的窗口期,如果能抓紧研发生产出防护力和安全性都令人放心的新疫苗,那么我们就能有信心面对后面的风险。
我们错过了2021年全民努力一起接种疫苗带来的宝贵窗口,如果这次......算了,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