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是否扛得过新冠重症率、病死率的极限挑战?-当前快报
自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改变是彻底的,一是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尤其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为医务人员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二是自社会面管控放开以来,医护人员紧缺、医疗挤兑缺口加大这一矛盾在诸多大医院格外凸显。这意味着重症救治无法按部就班,亟需出奇制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值得期待的是,三甲医院能否走出「治疗困境」的桎梏?如何以多学科协同能力集成,结合临床问题的循证医学证据,弥补重症救治能力成为关键切入点,内外部协同发力,让诸多参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救治的医院迎来了一波波发展红利。
为了跨过这道坎儿,医院现阶段较为领先的「保健康、防重症」救治水准,是否称得上医院依托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背靠特定的技术创新,迎接特定的时代挑战的「加分项」呢?在笔者看来,迄今为止,答案似乎不容乐观。
解决重症患者救治能力,不能只靠「嘴硬」
医疗服务场景已明显不同于过往,一切皆有可能。
首先,感染风险最高、工作强度最大、最不能休息的医护人员,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长期暴露在病毒环境中,造成了个体风险的极速上升,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院感难题接踵上演。
现实中,忽上忽下的临床科室业务调整,或口头指示,犹如过山车,缺乏的正是常态下与非常态下如何积极应对的措施,除了增加运营成本之外,资源调配供应链条本身的不完善,使得应对「重症救治缓冲能力交替」任重道远,医院难免要被医疗挤兑拿捏。
事实上,在统筹调配资源为主体的扩容重症床位构建中,「保健康、防重症」成为新阶段下医院的主要防控工作目标之一。住院率、ICU重症率、病死率这些指标,都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征,也是疫情后续发展特点。
站在重症救治新的进展拐点前,或许各大医院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就是说,过去的救治经验积累是清零的,都将面临这一结构性难题对于传统业务模式和学科价值链的冲击。
其次,新的「危」与「机」,对医院的影响都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医院没有足够大的资源供应链支撑,其脆弱的韧性机制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资源供应链脆弱是医院「成长期」必须经历的磨难,那么,现阶段出于最大限度资源利用的考量,扩容重症床位远不够完美,更多是对医院现状问题的判定逻辑,如选择多临床科室扩容重症床位的「一刀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重症高峰到来前、到来时、过去后,医院收治的重症患者到底是多少?救治能力会有不同的措施,对应到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重症率和病死率究竟几何?也就是说,能够采取不同措施的前提是,对新冠病毒这样复杂多样的疾病生理机制与症状表现,真正有效的治疗必然要针对不同的重症阶段、不同的症状、不同的致病机制和不同的患者,可否做到基本的区分和了解。
由此可见,医疗资源挤兑是医院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极限挑战之一。其中最难的当然不是从重症救治床位资源和设备这样的场景解决效率问题,而是资源要能满足重症患者的需求,如何转向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问题。
比如,疫情的高峰过去,对重症患者进行更有效地预防和管理,不仅着眼于「如何康复」,更着眼于「如何预防」。长期来看,虽然医疗资源有限终究是最常见的原因,却也是难以防范的痛点。
即重症救治的疗效以及对应的适用范围,将决定一家三甲医院解决重症患者能力的天花板,不能只靠「嘴硬」。能够理解严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所谓的压力就释然了。
再次,有效的新冠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疾病阶段的机理来科学应对。
扩容重症床位,既需要保持循证医学一些基本的治疗科学性不应妥协,还需等待一个高效率、低成本与呼吸内科完全同步的普适性方案,即更有效率的医学治疗应是降低感染者的重症风险。
也就是说,判断一种治疗是否合适,临床需要靠循证医学,关于中医和西医对于新冠治疗的争论其实并没有必要。在当下,只有能够救治重症的医学方法,才是好的医学方法。
暴露出医院能力的韧性不足
2023年,重症救治能力大考,显现的是医院韧性。
2023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如果管理决策者意识不到医院运转中,任何一个环节遇到疫情蝴蝶效应中被波及到的一环,都会导致资源供应受限的危机。
笔者在「新十条」发布后的一周时间内,见证了西安地区两家大三甲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陕西省人民医院),本以为有着充足而健全的医疗体系和医护团队。可一旦人满为患的现状,显示出的问题正是医院能力的韧性不足。
比如,分级大厅更多亟待入院抢救的并发症患者,引发的急救系统运力不足,随之而来的无疑是医院的急诊、ICU承载能力不足,重症、急症的医疗资源发生挤兑已经成为现实,资源供给短缺随时显现。
首先,一家医院的建设、运转,必须设置韧性下限与上限,下限是针对常态的,上限是针对非常态的,而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切换能力、存续能力、变通能力,综合在一起,就代表了一家医院的韧性建设。
在具体的操作上,临床科室业务的复合功能性、模块化、生态多样性、网状连接性,这些基本因素都是保证医院能力强韧性的重要特征。建设韧性医院必将成为加快推进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过程闭环管理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其次,面对「保健康、防重症」疫情常态化大考,医院如何去应对资源最优化的问题,怎样才能打好「提前量」?如今的境况是全社会的医疗资源紧缺,仍然面临核心壁垒较弱或不完善的问题,更遑论医院目前正在经受「医疗挤兑」韧性考验的挑战。
幸运的是,由于每家面临的情况不同,服务容量、政策空间有大有小,且对于疫情防控尺度有所差异,造成了医院与医院之间医疗挤兑周期不同步。
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XBB系毒株与BA.5等在中国已大范围流行的毒株在感染症状上有任何差异,但网络上不够准确的表述很快就会变成现实中的担忧,积极的一面是,无论在新加坡或是美国,目前取得感染优势地位的XBB都并没有带来新的医疗挤兑和重症率的变化,没有证据显示XBB系毒株比此前的更可怕。
换句话说,奥密克戎也不会停留在XBB的阶段,新的趋同演化会继续发生,这场人类与新冠病毒的长久博弈还未到终结。归根结底,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症救治能力的本质是创新药物、医疗技术进一步落地,以应对重症率、病死率之间的博弈。
比如辉瑞特效药Paxlovid,这种方法很有效,但只能用于治疗而无法预防。这也是为什么Paxlovid只有在感染的前5天内服用才能有效避免可能的重症情况,并且在转阴后存在更高的复阳可能。
这也就意味着,重症救治不会有终点,所有的胜利都是短暂的休战期。这既是考量管理决策者关乎医院战略和产品路线布局的关键要素,也是有待管理决策者拥有更清晰的最大勇气与担当,需要增厚造血能力,打磨筋骨,才能经受住新冠病毒感染的洗礼。
综上,于三甲医院而言,更大的难关和挑战,可能还是紧随其后怎样进行系统的决策、规划与控制。
说到底,重症救治能力的核心还是临床价值的技术之争。背后基本都有一条「求生」混搭着「赌性」的决策逻辑——能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更关注在「保健康、防重症」期间医院都做了什么样的动作,即有没有想办法解决当下的难题,有没有积极为未来做准备?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郭俊
监制|章北海
郭俊主任医师原陕西省康复中心西安医院(三级医院)副院长,曾任多家医疗集团旗下医院院长、执行院长、总经理,资深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院长说运营」智库策略团队创始人。提供专业运营管理辅导意见,帮助医院专注发展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