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化湿败毒颗粒”证明了和辉瑞P药疗效相当?真敢吹啊!-环球今头条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3-01-20 22:00:31

专业点讲,化湿败毒颗粒用来宣传的临床研究主要目标是“核酸转阴率”,不是大家关心的防重病或死亡率,前者不仅不太重要,而且容易受疫苗接种情况干扰,可以说水分很大。

△医务人员给患者送化湿败毒颗粒。朱兴鑫摄

今天,有媒体又发表了一篇重磅的报道,称“化湿败毒颗粒与Paxlovid治疗新冠疗效相当,价格却低近10倍”,看这意思,国家医保局和辉瑞去谈判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相关资料图)

化湿败毒颗粒真的证明了自己和辉瑞的Paxlovid疗效相当吗(按原报道,是“还要好那么一点点”)?

当然没有。

原因很简单,因为化湿败毒颗粒所做的临床试验并没有证明这点,或者说它的实验设计上就难以证明“有用”。

首先要说,宣传稿中提到的研究,尚未发表在哪个刊物上,但我们通过它的临床研究设计进来分析也已经足够了。

化湿败毒颗粒临床研究的详细内容见:https://www.chictr.org.cn/com/25/showproj.aspx?proj=169088

化湿败毒颗粒所做的试验中,认为自己和P药疗效相当的主要依据是“5天核酸转阴率”这个指标,但是,“核酸转阴率”并不是目前评价新冠治疗药物的关键指标,因为“核酸转阴率”跟重症率和死亡率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后两个指标才是最重要的,而一个患者是快一天还是慢一天核酸阴转意义不大。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中国足球队要证明比阿根廷足球队水平相当或者强一丢丢,只能是在足球比赛中看谁进的球多,绝不能因为乒乓球水平相当就说两队同一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核酸转阴率”很容易受其它因素干扰,它既跟患者自身状况相关,更会受到疫苗接种情况有关,但是,在化湿败毒颗粒所做的临床研究中,完全没有交代两个分组中疫苗接种的详细情况,更不用说其它可能影响结果的信息。

换句话说,你根本不知道这个“5天核酸转阴率”是不是因为两个组的患者疫苗接种差异造成的。

也可以这么说,如果设置一个纯粹的安慰剂对照组,只要里面的患者分配得好,说不定它的“5天核酸转阴率”比中药组、P组都好呢。

化湿败毒颗粒的实验设计中的“次要指标”其实也包括“用药28天内转重症率”,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它的入组排除条件中,第一条就是“经研究者判断在随机前受试者可能进展为重症/危重症COVID-19”,换句话说,最有可能进展为重症/危重症的患者首先就被排除了,那么这个“次要指标”还怎么观察?

当然,话说回来,即使没有这个排除条件,其实也未必能观察出转重症率的差异,因为这项实验本身的样本量就很少,每组只有100个人(这是设计人数,实际人数未知),而根据香港的数据,接种了三针疫苗的80岁以上老人,其死亡率大概在1%上下,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重症率本身就是千分之几,而你每组只找了100个患者进行比较,那怎么能比较出重症率的差异?

再来看看辉瑞的P药,它用来证明有效的II/III期临床试验是怎么做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对象是未接种疫苗的风险人群,性别、年龄和人的分布区域等信息一应俱全,最重要的是,它的主要实验指标就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通过这两个指标的显著差异来证明有疗效。

化湿败毒颗粒的宣传稿中,还有一个说法是“改善症状”,专家称“吃过Paxlovid的人都知道,这个药服用后会口干口苦,但加上中药后,该症状可明显缓解,同时失眠症状也有所减轻”——这些指标完全是主观感受,而且这项研究并没有采用盲法,所以症状是不是改善,就全凭一张嘴了。

可以设想,如果单纯给这些人喂蜂蜜糖水之类,也能得出“症状改善“的结论。

分析完了,再总结一下,这是一个不以降低重症和死亡率为目标、样本量很小、没有双盲的实验,你还相信它的“和P药疗效相当“的话术吗?

在此多说一句,通过对临床试验进行话术包装不只是某些中成药的专利,某些“西药”也这么干。比如正在做上市申请的国产小分子药物VV116,它的实验设计终点也是“症状缓解时间”,而不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这里面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

不过,比起“西药”来,中成药可以两种话术轮番用。对于相信中医理论的,就说我的药是根据某古方研制的,依据的是某中药理论,而对于相信现代医学的,就委托某家医院作一个小规模的临床研究,然后在低级刊物上水一篇论文(有些甚至论文都没有),然后根据这个研究花钱在媒体上大量发宣传稿。

而某些公司和“专家”敢于发这种“通过乒乓球水平证明足球踢得好”的宣传稿(甚至连乒乓球水平也是编出来的),就是欺负普通人不会看、也看不明白详细的临床实验数据,即使有专业科普人士客观解读了,但这些人的传播量跟XX日报这种主流媒体的声量根本没法比。

最后,通过这种宣传,他们成功营造了“XX药有效“的印象,这样既给了某些官员一个交代,又可以继续割韭菜了。

(配图来自网络)

标签: 临床研究 疫苗接种 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