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十七部门联合!手术机器人重磅文件发布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3-01-23 23:11:42

国产手术机器人仍在培育期,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问题仍未解决。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期,政策倾斜是冲破瓶颈的最大助推力。

01


(资料图)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发布

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对多个领域的机器人产业提出发展要求。

在医疗健康方面,《方案》提出,研制咨询服务、手术、辅助检查、辅助巡诊、重症护理、急救、生命支持、康复、检验采样、消毒清洁等医疗机器人产品。围绕神经系统损伤、损伤后脑认知功能障碍、瘫痪助行等康复治疗需求,突破脑机交互等技术,开发用于损伤康复的辅助机器人产品。

加快推进机器人和医学人工智能在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突破,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机器人5G远程手术、脑机接口辅助康复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加速应用。

推动机器人在医院康复、远程医疗、卫生防疫等场景应用。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加强机器人在患者院前管理、院内诊疗及院后康复追踪整体病程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助力智慧医疗建设。

研制残障辅助、助浴、二便护理、康复训练、家务、情感陪护、娱乐休闲、安防监控等助老助残机器人产品。

该《方案》旨在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

《规划》于2021年12月28日发布。文件提到,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将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其中,服务机器人类别中就包括手术机器人。

相关从业者曾指出,《规划》从国家层面认可了手术机器人在医疗健康行业里的价值,属于根本性的转变和帮助。一年后,应用方案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方向更为明确。

02

国产手术机器人尚未盈利

商业转化能力有待验证

虽然扶持政策不断更新,但国产手术机器人仍在艰难爬坡阶段,烧钱和亏损是常态。

成立已有12年的“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2022年半年报显示营业收入6094.54万元,同比下降20.23%,净亏损4417.85万元,亏损同比扩大14.14%,基本每股收益为-0.11元。而2020年和2021年,天智航营收分别为1.36亿元和1.56亿元,且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去年一度面临退市风险。

2020年7月,天智航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登陆上交所,市值曾经一度高达360亿元,而两年后天智航市值仅为62.10亿元,扭亏为盈之路仍需煎熬。

作为全球唯一布局五大赛道的手术机器人公司微创机器人,面临着同样问题。虽有多款产品获批上市,但微创机器人2022年上半年营收仅为104.8万元,上年同期为零,主要来自去年上市的产品蜻蜓眼;股东应占亏损4.59亿元,同比扩大89.7%。

正在冲刺IPO的精锋医疗,营收始终为0,扣除研发开支及其他费用后,过去21个月,精锋医疗累计亏损4.96亿元。其各项开支依赖于融资,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该公司手持现金仅剩1.56亿元,而2021年末为15.06亿元。

精锋医疗表示,亏损主要由于研发开支所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精锋医疗研发开支分别为2.22亿元及0.92亿元。

技术创新与商业转化无法共存,让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盈利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尽管盈利艰难,但资本市场却是另一翻景象。据了解,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共发生30余起融资,收获新一轮融资的有鑫君特、术锐、精锋医疗、长木谷、元化智能、瑞龙诺赋、键嘉机器人、柳叶刀机器人等,很多A轮或B轮融资都在数亿级以上,背后包括软银、红杉中国、顺为资本等知名投行。

2021年5月,键嘉机器人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由LYFE Capital领投,软银中国资本跟投,老股东高瓴创投、复星医药持续加注,一年内完成融资金额近4亿元。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临床试验及其他手术机器人等新产品研发、临床注册。

03

降价是趋势

尽管国产企业仍在赚钱之路上摸索,但手术机器人的降价趋势已十分明显。

在我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渗透力不足5%。以腔镜手术机器人为例,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仅安装了189台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渗透率仅0.5%,与此相比,美国同期已安装3727台,手术渗透率达到13.3%。

高昂的价格门槛是造成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设备价格就超过2000万元,且每年还需要支付高额的维护保养费和耗材更换费。在没有进入医保前,患者如果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手术所要承担的费用,比传统医生手术高出约3万元。在对新技术的担忧与高昂的手术费面前,很多人自然就选择了传统手术。

据了解,一台机器人手术完成,患者/医保需要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开机费”+配套工具耗材费+人工关节假体费+技术劳动服务费。如何在降价的同时保证企业创新动力和医护人员积极性,需要再三权衡。

近几年,手术机器人方面的医保定价已经开始发力。去年3月,一份“关于征求《关于完善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辅助操作价格及相关政策的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在业内传开,该文件首次根据手术机器人的功能差异,为骨科机器人手术划分出4种不同标准的“打包价”。

具体包括:手术机器人只具备和发挥手术规划功能的,辅助操作价值在手术价格中体现,不另立项收费;手术机器人只具备和发挥导航定位功能的,每例手术加收比例最高不超过40%,核心术式价格每例5000元以上的,加收标准按每次2000元封顶;手术机器人在医务人员支配下完成或参与完成部分手术操作的,加收比例不超过80%;手术机器人参与完成全部手术操作的,并进行远程手术操作,相对以上可适当放宽加收比例。

2022年3月30日,在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见》中,再次对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收费原则作出规定,包括要求不单独设立收费项目,以传统手术价格为基础按比例加收等。

6个月后,湖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规范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使用和收费行为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类冠以类似名义的辅助操作设备、平台、系统或工具,均包含在通知所称的“手术机器人”中。手术机器人收费项目的约束不再局限于骨科范畴,而是扩展到整个手术机器人领域。

根据“手术机器人”实际发挥的功能,实行分类加收。医疗机构使用“手术机器人”辅助骨科、头颈外科、胸外科、心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妇科手术操作,统一作为手术价格项目的“加收项”进行收费,按照手术项目的基准价格进行一定比例加收,加收标准包含导航定位工具包(包括但不限于基座、跟踪器、连接器、标定器、引导管、套筒、固定器等)以及“手术机器人”使用过程中消耗的其他耗材费用。

以“技耗分离”为原则的话,手术机器人定价仍然有较大调整空间。一旦因价格过低导致医院亏本,于提高渗透率并无益处。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到,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国产机器人产业将迈向中高端领域。

前景无量,道路波折。在城池已固的达芬奇等国际巨头面前,国产手术机器人尚未具备与其分庭抗礼的资本,在追赶的道路上,呵护与监管都要兼顾。而最难的时刻,也许就是突破的前夜。

标签: 辅助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