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想跟我说话?”-环球即时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3-01-27 09:06:45

每到假期,总逃不掉网上流传的“3天定律”。放假第一天:母慈子孝;三天后:啥时候开学?不少家长吐槽,为啥孩子越大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跟孩子聊不了几句就吵架怎么办?


【资料图】

青春期是一个敏感又关键的阶段,“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成了众多家长的一大难题。今天这篇文章,作者通过《青春期关键对话》这本书,跟大家聊一聊:作为家长,我们能和青春期孩子聊什么?怎么聊?有哪些坑要避开?

在某论坛上,有家长发了一篇吐槽贴:“好吃好喝一路从小供到大,从母慈子孝到现在说啥都吵。是不是孩子到了十几岁,当父母的反而要低头做人了?”

底下回答的队伍也很整齐,清一色回答:“Yes”。

作者供图

有些没直接做出肯定答复的家长,也用自己的“惨痛经历”,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什么叫“家有青春期娃的哀愁”——

“不能提学习”;

“没法沟通超过两句话”

“母子之间的对话模式要么冷漠、要么咆哮”

......

作者供图

前段时间,我发朋友圈吐槽自家儿子在家闹腾,结果儿子已上初中的朋友留言建议:

再忍忍吧,反正他很快就要“抛弃”你们俩了……

作者供图

知乎上搜索“青春期的孩子”这个关键词,跳出来的都是令人心塞的提问

总而言之,十几岁的孩子太难搞了!

而“难搞”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难沟通——要么不愿意沟通;要么无法按照既定的逻辑心平气和地完整沟通。

在青春期亲子沟通问题上,我们并不孤独。

美国有一本叫做《青春期关键对话》的书,里面描述了很多青春期亲子关系问题,让很多不同国家的家长都产生了深深共鸣。

这本书的作者米歇尔·伊卡德(Michelle Icard)是研究青春期孩子“问题”的专业人士,在她数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接触过无数中学生,对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了然于心。

此外,她还为美国的中学生设计过领导力课程,在美国各地学校实施。关于她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沟通的作品也曾被《华盛顿邮报》、《时代》、《人物》杂志报道。

图源https://michelleicard.com/

《青春期关键对话》的原版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有将近500位读者打出了四星半的高分。一方面是因为“青春期”的亲子关系给很多原本和睦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烦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书提供了不少“实用”“容易操作”和“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图片截选自美亚读者评论

01近五百名读者打出4.5分好评,这本书究竟“神”在哪儿?

作者米歇尔·伊卡德是基于长期的咨询、恳谈和实践案例的积累,总结出的方法。

因此这本书并非基于纯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在理解青春期孩子的语言、行为模式基础上,提供的建议。

图片:本书的中文版

米歇尔在书中有几段这样的描述:

这一时期(青春期)的父母,就像外国来的观光客,十分费力想搞明白怎么跟当地人交流却非常困难......

家长想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保护和帮助几乎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们通常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沟通。

......父母觉得自己一片好心却被当成了驴肝肺,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提高嗓门跟孩子讲话,于是深受打击的成年人声嘶力竭地跟一个12岁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话、语速越来越慢、嗓门越来越高便成为了家有青春期孩子家庭的一幕“名场面”。

在这样充分了解和共情家长“青春期交流难题”的基础上,米歇尔提出了破局之道:与青少年交谈的BRIEF谈话原则。

02为什么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学习“新”的沟通语言

米歇尔提到的“BRIEF”,是个缩写词组合:

B指的是心平气和地开始对话(begin peacefully)

R意为共情(relate)I是说在对话过程中,我(I)是主动提出问题的人E提醒父母要重复所听到的话(echo)F指的是父母要给出反馈(feedback)

以上原则不难理解,其中的关键词也是育儿界里出现的高频词,关键在于家长们需要在理解基础上不断实践。

假设家里有一位七年级(初一)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却瞒着没告诉父母——我们来示范一下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如何使用该原则。

原则一:心平气和地开始对话(B)

与上中学的孩子沟通重要问题时,最难的是开头。开局不利,孩子就会要求你立刻别说、或者对你说的话不屑一顾。

在此,作者建议家长要尽可能心平气和地开始对话(尽管内心可能已经气炸了),但此刻不要说任何判断类的话语。

比如你可以说:“成绩单好像已经发下来了——你的成绩跟我们预想的不太一样”;或者“成绩单今天发下来了,我看我们得聊聊。你看是晚饭前合适,还是晚饭后?”

这些是属于心平气和、去情绪化的开场。

而不要在开头就说“你怎么考这么差?还不告诉我们!”“你竟然学会欺骗我们了!”这类开场语。

因为它们带有很大的情绪,一开始就让孩子树起防御、反叛心理,接下来就很难有效沟通了。

原则二:与孩子共情(R)

当孩子瞒着不告诉大人成绩,我们直观联想到的很可能是“撒谎”“品格有问题”“禁足一周”这样的评判或决定。

但是,如果我们真心希望和孩子开展深入沟通,还真不能揪着“你居然敢骗我”这种思路不放。

米歇尔要求家长尽可能与孩子共情,比如可以说:

“你最后肯跟我们说实话,还是拿出了很大的勇气,不再瞒着感觉是不是好一些了”;

“考得不好你自己心里肯定也很难过,不过学习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接下来如果你需要,咱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原则三:提出问题,收集信息(I)

作为家长,你会认为成绩不理想和撒谎,哪个问题更严重?

多数家长会认为撒谎问题更大。

然而,如果家长立刻质问孩子为什么撒谎欺瞒,急于教育孩子从中学到教训,却往往会无效——因为青春期孩子的极强防卫心理和羞耻心,会筑起高高围墙,让家长无论说什么都苦心白费。

更好的沟通办法是尽量保持中立态度,先收集客观事实类的信息和数据,多方面了解孩子为什么成绩下滑、以及撒谎欺瞒。

家长可以这样问孩子:

“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成绩开始下滑的?”“你自己觉得导致成绩下滑最重要的原因有哪些?”“考试之前,你有想过要跟爸爸或妈妈聊聊这个困难吗?”“你觉得爸爸(或妈妈)拿到成绩单时会是什么反应?”

只有父母从孩子的视角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孩子才会当你是“同伙”,愿意敞开心扉。

原则四:重复听到的话(E)

为什么米歇尔建议家长要要重复孩子的话?

一方面,重复其实是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话表示的一种认可,也是在帮助开启孩子的大脑,让他们在下一个阶段能听得进我们的反馈——建议(或要求);

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对大人也是一种检测,确保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了孩子的想法,避免出现理解的偏差。

确认意思:“听起来你的意思是,你知道自己成绩下滑了,但你觉得这事自己能处理好。”

概括关键部分:“我明白了,你本以为这段时间自己的成绩应 该挺稳的,拿到成绩你也很惊讶。”

用孩子说过的原话来发问:“你觉得成绩下滑老师要负很大的责任,是吗?”

原则五:家长给出反馈(F)

经过多年实践,米歇尔发现用以下三种方式给孩子提意见,孩子更容易接受:

1)总结关键原因,说明下次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

“你想自己处理好问题,妈妈非常欣赏你这一点,但要是你能早点请大人帮着想办法,或许就不会这样了。下次成绩再下滑的话,妈妈希望你能早点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共同制定一个计划,不能等到问题越聚越多。”

2)先征询孩子的意见,问问他是否乐意听听父母的看法,然后再提出建议。

“你愿意听听我的想法吗?你愿意。好的,现在的重点就是要想办法把成绩提上去,我们一起制定个计划吧。”

3)如果父母认为这件事情处理起来不能拖泥带水,态度必须果断坚决,那么可以直接提出规则或要求。

“成绩的事你瞒了我那么久,就是怕爸爸妈妈惩罚你吧?要是你能早点告诉我们,一个星期就能追上来了。现在得多花上好几个星期做练习、上补习班。周末你也得待在家里学习,等落下的功课补上来、成绩上去了,周末就可以出去玩。”

通过以上例子,你可能看出来了。米歇尔并不是要求家长一味顺从孩子,回避问题。而是建议在尊重共情的基础上,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本身。

当该说的问题都说完后,就立刻开启别的话题,不要死死揪着这件事不放。

关于BRIEF谈话原则,作者米歇尔建议父母最好在孩子14岁之前开始实践。

因为书中作者展示的一项研究表明:14岁是男性青年阶段最“危险”的年龄;以及很多青少年的大脑大约从11岁开始,就会自动过滤掉它认为多余的信息,其中就包括父母的喋喋不休。

父母应该尽早和孩子一起,培养理性对话、深度对话和冷静对话的技巧,让这种技巧深深地植根于孩子的大脑。

所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是实践BRIEF原则的黄金阶段,实践得越多,孩子们更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

03和青春期的孩子谈什么?

和青春期孩子聊天,还有一大难点是,父母的话题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往往会出现父母想随便聊聊,孩子却皱起了眉头。

这本书中也列举了一些家长的痛点:

妈妈和女儿曾经是无话不谈的挚友,但女儿进入青春期后却变了,什么都不愿意和妈妈说了;

父亲试着找儿子聊天,可除了问问学校的生活怎么样,竟然无言相对……

米歇尔认为,如今的社会环境在飞速变化,家长如果还像孩子小时候那样,和他们说一些“幼稚”的话题,孩子立刻就觉得无聊;然而,如果说一些很老生常谈的经验,想让孩子们少走弯路、知道社会的凶险,又会像在教训他们,被嫌啰嗦。

米歇尔·伊卡德提供了14个适合与青春期孩子聊的话题:

图片截选自本书电子版,作者提供

比如话题之一是可以聊聊友情:

在这一阶段,友谊占据孩子生活重要部分,12到15岁的孩子为了能加入同龄人的社交圈,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如何用BRIFE谈话原则来和孩子谈论“靠不住”的友情、如何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友谊、当孩子跟我们谈论“塑料友情”时家长如何应答。

再比如可以聊聊“公平”这种客观存在、又相对不容易快速引发孩子反感的话题。

04亲子沟通的12个禁忌

除了掌握好BRIEF谈话方法,家长还要注意在亲子沟通中的12个禁忌:

开头过于心急

主观臆断孩子的感受

表述模糊

说话太绝对

说话拐弯抹角

恐吓威胁

消极攻击

未设置边界

总想证明自己

别把自己当成主角

夸大其词

喋喋不休

躲开这些坑,我们才不会和孩子把话谈崩。

米歇尔提出的这些禁忌也令我反思,其中有不少错误的确是我会和孩子在沟通中会犯的——比如夸大其词,过度联想。比如看到孩子的一个错误,我往往就忍不住展开丰富联想,已经一路想到了他成年后无法自食其力的样子。

还有不少容易说着说着就带出的词,比如“总是”、“只有”、“完全”、“从来不”——这些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故意夸大其词,从而瞬间关闭掉自己沟通的雷达。

再比如我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为了快点解决问题就匆匆开场。

而米歇尔的建议是“和孩子沟通时不要一上来就直奔主题,不妨先探探孩子的口风。”

在引入敏感话题前,给自己,也给孩子一些时间,确保你们的节奏是同步的、两个人心理上都有所准备。

与孩子沟通时,我们不能指望一下子问题都得到解决,所以切忌“喋喋不休”、“再三强调”。

正因为沟通效果不好,才会越发喋喋不休;然而越喋喋不休,孩子越塞住耳朵不听——恶性循环。

米歇尔建议的是家长先退一步。如果你还有话没说完,不妨试着放一放: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好像还有几点要商量。不过今天就先讲到这儿,大家先放松放松,过几天再说吧?”

然后把它记下来、约好时间,而不是坚持沟通完,效果会更好。

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此时正是给他们留白的好时机,能够让孩子涂抹出自己人生的绚丽色彩!

作者丨静思

编辑丨曲安、康康

题图丨图虫创意

标签: 喋喋不休 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