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春节饮食指南,早中晚哪一餐更重要?浙大团队解读:每餐吃多少可能影响大脑健康-每日讯息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3-01-28 11:21:51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资料图)

新春佳节,餐桌上洋溢着浓浓的年味,你吃得还尽兴吗?是从早餐开始元气满满的一天,还是睡到日上三竿再大快朵颐?尽管假期是放松的好时候,但每餐吃多少,却可能悄然影响我们的健康。

既往有研究指出,进食节律(TPEI,定义为一天中不同餐次能量摄入的分布)可能与死亡风险和代谢性疾病有关;还有研究发现,不同的进食时间可能会改变大脑的生物钟节律,从而影响认知功能。

为了进一步探讨长期进食节律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袁长征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于冬梅研究员合作,基于中国人群数据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生命:代谢》(Life Metabolism)杂志。

研究结果表明,一日三餐保持能量的摄入平衡与更好的认知功能显著相关;而不吃早餐与更快的认知衰退速度显著相关。这项具有全中国代表性、基于社区的队列研究将为公共卫生膳食建议提供一定的科学证据,平衡的能量摄入模式有助于初步预防老龄化人口的认知能力下降

截图来源:Life Metabolism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辉陶扬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袁长征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于冬梅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特邀袁长征研究员课题组解读这项研究的创新发现。

专家简介

袁长征博士,研究员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双聘教授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兼职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营养流行病学方法学,营养与认知健康

教育经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学士,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方法学硕士、营养流行病学博士

袁长征研究员课题组解读

1. 从这项研究数据来看,中国人群在三餐节律上有哪些突出的现象与问题?您有哪些建议帮助人们合理安排三餐?

课题组解读:我们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受访者的三餐能量分布都较为均衡,但也有一部分人群存在不吃早餐、晚餐能量摄入相对过高等现象。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一日三餐保持能量摄入平衡可能是认知功能的潜在保护因素。三餐的安排也不仅需要考虑能量均衡,也应当按照工作、生活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摄入

2. 现在很多年轻人存在不吃早餐,或者经常晚上吃零食的情况,年轻时的饮食习惯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后期的认知能力?

课题组解读:既往研究发现,年早期的饮食习惯可能与中老年的认知衰退情况相关。除了认知健康以外,不少研究也指出,成年期饮食习惯可能影响中老年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风、癌症)和死亡的风险。虽然该领域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目前的证据大部分支持成年期饮食习惯在健康老龄化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3. 关于饮食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目前还有哪些待解答的问题?您团队未来还计划开展哪些工作?

课题组解读:这一领域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首先,不同饮食文化背景下,预防老年认知衰退的最佳膳食模式亟待更多研究识别及验证;其次,最佳膳食干预窗口全生命周期的膳食因素对于认知功能的影响尚待揭示;再者,如何为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健康膳食方案以促进认知健康,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团队也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为促进老年人认知健康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论文简介

该研究基于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NS)数据库,纳入了来自全中国9个省份的3342名、平均年龄为62.2岁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没有患严重的认知障碍、中风、高血压、糖尿病或癌症;也没有异常的总能量摄入。

所有参与者在10年内进行了多达4次的饮食评估和认知能力测试。研究者使用24小时膳食回顾法结合称重法评估参与者的能量摄入,使用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每个人的早餐、早上加餐、午餐、下午加餐、晚餐和晚上加餐的能量摄入。研究者使用认知状态电话访谈评估参与者的认知功能,认知总分在0到27分之间,得分越高代表认知功能越好。

为了描述参与者一天中主要膳食和加餐的能量摄入分布,研究者确定了六种进食节律(如下图所示):

“三餐均衡”模式:总能量摄入大致均匀的分布在三餐中,其中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别占28.5%、36.3%和33.8%。

“早餐为主”模式:从早餐中获得的能量占比平均为49.5%。

“午餐为主”模式:从午餐中获得了64.3%的总能量。

“晚餐为主”模式:从晚餐中获得了64.5%的总能量。

“加餐丰富”模式:有36.8%的总能量摄入来自加餐。

“不吃早餐”模式:早餐的平均能量摄入占比仅为5.9%。

▲六种进食节律的能量摄入比例(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平均随访5年后,大约有三分之一(33.0%)的参与者一直保持着原先的饮食模式。调整了年龄、性别、居住地(农村或城市)、总能量摄入、身体活动、吸烟状况、酒精摄入等混杂因素后,研究者发现,与“三餐均衡”的模式相比,所有其他五种进食节律都与较差的认知功能相关。具体来说:

“早餐为主”模式,人均认知得分低0.94分(95%CI:-1.37~-0.51);

“午餐为主”模式,人均认知得分低1.18分(95%CI:-1.67~-0.69);

“晚餐为主”模式,人均认知得分低0.97分(95%CI:-1.43~-0.51);

“不吃早餐”模式,人均认知得分低1.32分(95%CI:-1.66~-0.99);

“加餐丰富”模式,人均认知得分低1.05分(95%CI:-1.70~-0.40)。

研究者进一步比较了不同进食节律与参与者认知衰退速率(认知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后发现:与“三餐均衡”的模式相比,“不吃早餐”模式与认知能力下降速度更快显著相关,平均每年多下降0.14分(95%CI:-0.24~-0.04)。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者还分别评估了早上、中午、下午及晚上的能量摄入与认知功能及其衰退速率之间的关系:

早上摄入更高的能量,与更好的认知功能和更慢的衰退速率有关;

中午和下午能量摄入为中等水平,也显示出与认知功能的保护性关联,但与认知衰退速率无关;

与晚上不加餐的人相比,晚上加餐的人认知衰退速度明显较慢,认知功能可能更好。但这可能是由于晚上加餐的人通常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脑力工作者,往往具有更好的认知功能。

对于这些关联,研究者提出了几种可能的生物学机制:

进餐时间(进食节律)对于生物钟系统同步至关重要,可能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进而影响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回路。

进餐时间可能与代谢性因素(如血脂、血糖调节、胰岛素抵抗和血压)相关,进而影响认知功能。

短时间内过多的能量摄入可能增加氧化应激,使得突触活动中断,导致认知衰退

图片来源:123RF

论文中指出,这项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探索饮食节律与认知能力关联的研究之一,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大多参与者受教育程度较低、饮食数据依赖回忆且缺乏长期数据,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更广泛人群中来证实这些发现并揭示其潜在机制。

标签: 公共卫生 认知能力 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