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提醒您关注幼儿入托分离焦虑~-环球动态
春节假期结束,即将有一批萌宝迎来了人生的一大“挑战”——入托。他们将从过去随时可以找到亲人的状态,切换到几乎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环境中,幼小的心灵难免会不适应,出现“分离焦虑”。
对于刚入托的孩子,入托分离焦虑是较为正常且普遍的现象。但宝宝入托时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也让人心疼又头疼,连送他们进托儿所都成了家长每日一次的任务“关卡”。让常州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给您支几招吧!
缓解孩子分离焦虑家长做什么?
【资料图】
两个原则
原则一:
使用稳定的情绪与孩子对话
孩子的焦虑和不安,是因为不明白为什么被留下来,孩子如果看到你很淡定,他的情绪也比较容易平静。爸妈在分离时候表现的负面情绪也会传染给小孩。
原则二:
分离时不要使用NG语言
例如:①你再哭,我就不来接你了→妈妈不要我了→更紧张!
②大家都在看你,羞不羞呀→孩子没有台阶下→孩子更黏人!
③你再哭,我叫老师把你抱走→把老师弄黑→更不愿意上学!
④你不是答应我不哭吗→贴乖孩子的标签→内心有压力!
公开批评,只会让孩子更没有台阶下,很多时候只考虑到解决问题,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接受程度。这些NG语言会让孩子搞不清楚,因为他当下想要问的是“妈妈你为什么不要我了”“妈妈你要去哪里”,这种情况下再使用NG语言,只会让他们更害怕。分离焦虑是建立在害怕上,认为离开爸妈会有不好的事发生。
四个方法
1、互动:老师是朋友
父母先和老师互动,让孩子知道老师是朋友,让孩子在安全感之下认识新环境与新老师,强行抱走孩子或自己溜走的作法,会使孩子产生强烈不信任感。
2、信任:相信妈妈一定会回来
①约定明确的接送时间,让孩子的等待有目标:与孩子分开的当下,可以这样与孩子说:“宝贝,我4点来接你哦”。
②利用吃饭、睡觉等实际活动来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可以这样说:“当你吃过3次饭后妈妈来接你哦”。
这样会让孩子的等待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孩子不会觉得空等、好遥远。建立孩子的信任感需要要简洁有力的保证。
雷区:部分妈妈不忍面对孩子的哭闹,会趁其不注意偷偷溜走或欺骗宝宝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或“妈妈去给你买糖吃”。但其实,这种方式反而会加剧孩子的恐慌,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分离焦虑更加严重。
3、建立:建立友谊
跟孩子谈学校有趣的事,不要绕在分离的话题上,比如“今天有没有喜欢的游戏呀”,跟孩子说去上学不如跟他说去玩,比如“我们明天找某某一起玩哦”。
4、练习:在家练习,预告上学
利用照片、绘本练习,会更有安全感:在上学前几天,在家里让孩子看“哇,妈妈看见你们学校的玩具好好玩哦,点心看起来好好吃哦”。分散注意力,慢慢讨论才不会焦虑。
缓解孩子分离焦虑老师做什么?
创设温馨环境,缓解焦虑情绪——给有分离焦虑的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心灵港湾。
要点一:设置一个角落:用一些暖色和可爱的卡通形象进行布置,还可以放置一个帐篷,给孩子自己的空间。让家长给孩子做一个“爱的项链”(将宝宝喜欢的照片绳子穿在一起),需要的时候可以去看看自己的照片里的亲人。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要点二:满满的安全感:老师需要仔细观察孩子,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特性与生活习惯。
如有的孩子睡觉时需要安抚的小毯子,情绪低落时喜欢抱着毛绒玩具,那就让孩子带着安抚的物件到托儿所,逐步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
要点三:爱的抱抱:孩子因与家长分离而伤心不已,老师及时给予孩子爱的抱抱,安抚其不安的情绪,可以尝试多种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家园共育
家长在家中要提前给孩子做好必要的入托的心理与能力准备,让孩子习惯幼儿园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才能更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大大减轻入园分离焦虑。
家长和教师都要向幼儿明确说明妈妈一定会来接他;离开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向幼儿描述妈妈确实来接他了。这样重复的语言和行为强化能够帮助幼儿对父母建立起更好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能对缓解入园焦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条件的托儿所可梯度安排孩子在托儿所的时间。
老师将宝宝在托儿所的适应及进步情况要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给宝宝以及时恰当的表扬,让孩子更加有信心去托儿所。
“分离焦虑”是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家园合力,家长和老师共同悉心呵护其成长。不哄骗、不纵容,以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去引导。祝愿每个孩子都能顺顺利利地渡过“分离焦虑”阶段!
专家介绍
屠文娟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常州市托育综合中心主任、健康促进中心主任,新生儿科首席专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省、市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主任,常州市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常州市医学领军人才,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
专业擅长:婴儿营养指导、婴儿食物过敏、儿童疑难杂症、婴幼儿腹泻病、婴儿黄疸、新生儿危重症和新生儿复杂病症。
THE
END
部分图片转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供稿:常州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编辑:刘寒燕
责任编辑:杨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