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臭是脾胃在求救”上热搜!一个屁能看出身体啥毛病?-环球最新
放屁这事儿有点儿尴尬,英语里有时会用「cut the cheese」代替放屁,是在玩儿「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的小伎俩。可惜每人每天都会放屁,根本避不过去。
为什么会放屁、放臭屁?
(资料图片)
因为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不是说恐怖片,而是人与身体内外的很多细菌微生物共生,而微生物的生存常常需要发酵一些营养物质,发酵就会产生各种气体副产物。口腔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是口臭的来源,大量肠道菌群自然也会产生大量的发酵气体,除了部分被吸收入血,极少数反流进胃部嗳气出来,剩下的都得走肛门路线,那不就是屁嘛。
只要人和肠道菌群正常活着,就一定会放屁。
肠道菌群发酵利用的主要是人类自己消化不了的食物部分,比如某些短链碳水化合物(比如乳糖)和少部分膳食纤维。然后不同细菌发酵产气能力不一样,像双歧杆菌相对产气就少。
另外,咽下去的气体也会增加屁量。所以有些人因为肠道菌群差异就比另外的人放屁多一些,同一个人也会因为饮食结构差别,每天放屁量有所不同,偶尔一天吃饭说话很多,吞咽气体多了也能有临时的大放特放。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排屁量。
屁的味道也跟发酵气体成分差别有关。硫化物是常见的臭味来源,所以,食物硫化物成分多,放屁就更臭。蛋白质含量丰富的肉蛋以及十字花科的蔬菜,比如萝卜、花椰菜、白菜这些吃得多,屁就能更臭。
我们一定会放屁放臭屁,并不会有非常规则的放屁量和臭味。
屁多屁少、屁臭屁不臭并不是健康晴雨表
放屁多少、臭味程度都有不同。但大概也会在一个范围之内上下波动。
疾病状态下,确实可以让屁发生重大变化。比如说有种疾病叫做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就是肠道细菌过度繁殖,把本来人类身体能消化吸收的食物也抢过来发酵了,屁自然就多很多。有些肿瘤等疾病改变肠道微环境,出现异常细菌增殖,可能就会导致屁臭很多。很多影响消化吸收的疾病都能改变放屁。
疾病可以改变放屁,但千万不可倒退,认为放屁改变就是病了!
首先,这些能改变放屁的疾病基本不会只改变放屁,一定还有更为严重的症状。相比于放屁,人生病了更会注意到那些困扰自己更严重的,比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比如肿瘤引起的腹痛、便血等。只有放屁改变,肯定不合逻辑。
其次,人类对放屁缺乏准确的识别,很难准确感知自己放屁多了或者放屁臭了。
放屁是很自然的生理动作,大脑已经习惯了尽量淡化忽略到,只是由于社交压力,才让我们更多注意到了它们。很多放屁的发生是在夜间睡眠时期,一个人并不容易知道自己到底放屁有多少。
临床研究发现,多数主诉放屁多的人去准确检测评估,并不是真有屁多。更多体现的是过度关注,因为把注意力放在了放屁这件事上,就像疑邻盗斧,只要自己注意到了放屁,就很容易得出自己放屁更多的结论。
屁臭也是类似的。臭味儿到底有几分,没有方便的客观衡量方式,同样有越担心屁臭越感觉自己屁臭的现象。另外,靠别人鉴别屁臭与否也不靠谱。几乎所有人闻到别人的屁都会认为臭过自己的。这是一种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嗅觉疲劳,会自动忽略自己的某些臭味道。
所以,我们并不能准确知道自己是不是放屁多了、是不是放屁臭了。
人可以有各种放屁的波动,时不时就会多一些臭一些,而如果是疾病影响身体,屁的变化也不是唯一的显著的,因此,就不能把屁的变化跟健康绑定在一起。
如果建立了「屁多屁臭就是病了」这样的错误认识,很可能就会愈发焦虑判定自己真的出现了屁多屁臭的异常,那就走偏了方向。
忘掉那些「由屁识身体」的论调吧,跟自己的屁和谐共处,接纳它们的存在,接纳它们的变化。临时有社交需要,当然可以通过食物调整等让屁少一些臭味儿淡一些,但平时也完全不用害怕屁多一些臭一些。
不管屁是什么样子,都是健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