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点!因为被网暴,又一个年轻人失去了生命,网络暴力还有救吗?
还记得那个因染粉色头发遭大规模网暴的24岁女孩吗?2023年2月19日晚,一则关于她的令人心碎的消息传来:据她的一位高中挚友确认,她在和抑郁症抗争半年多后去世了。
这一事件提醒人们进一步重视对网络暴力的反抗,这种暴力形式的特点非常明显,因为它是一种间接暴力,所以伤害主要以持续的心理伤害为主,进而影响受害者生理和行为,后续影响持久,危害深远。
目前虽然实名,但真正处理网络暴力依旧面临着巨大问题,当然说起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思考的一个核心是:为什么?
(资料图片)
比如这些人是无理由的情绪发泄?还是人格角色的扮演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把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划分为几个情况来看,不同情况,其背后的心理逻辑也是不同的。
该名女生社交网络内容截图
一、网暴背后的施暴者,有哪些类型和心理特征?
首先,直接攻击者。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些现象或个人在网络上发起直接攻击的人,这个类型进行网络暴力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目标的某些方面确实与自己的价值观冲突。
其次,情绪宣泄者。在直接攻击者发起攻击之后,一种攻击情境已经形成,在这个情境里,就会生成明显的方向和差距,污名化的标签满天飞的情况,这时候会出现一部分人,将自己的一些经历间接连接到事件或个人身上,以顺便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就是污言秽语,但并没有针对性指责。
最后,跟随者。一大部分网络暴力的人属于这个类型。不明所以,不辨是非,各有各的目的,可能觉得好玩,可能不懂,可能是低龄化的网络游民,或者是法盲,或者是共情能力低下等,这个类型往往只会煽动和起哄,无实际内容。
这三种类型背后的心理逻辑各有不同,但普遍存在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责任分担。一个很基本的心理学概念是,一个人做某事责任集中,但一群人做某事,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个事情不仅仅是我的,其他人也应该负责,我不做,别人也会做。责任感的降低,就会带来行为控制的脱节。
其次,群体愚昧。如果群体是不思考的、不辩证的、不谨慎的,那么当个体进入群体之后,会因为所处情境中高度的统合压力将自己的意见保留,同时极大地遵循群体的意见,因为要合群,因为要避险等等,大家一起做一个事情就是正义。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想法,现实中如此,更何况是漫无边际的网络。
最后,个人识别特征淡化。实名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好像我们戴口罩、面具、帽子、墨镜去遮挡个人识别特征一样,还是需要让个体意识到自己暴露于可识别的范围里,个人特征可识别与否,是一个很强的心理暗示因素,如果每个网络暴徒都可以看到人脸,那暴动发生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二、当网暴来“敲门”,如何尽可能降低心理伤害?如何合理反击施暴者?
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预防。通常网络暴力的根源,就是网络上的一些不同意见,或者是一些捏造的事实。比较常见的就是,你发表了意见,然后不同意见的人会对你进行一些攻击,持续不断地骚扰,曝光个人信息,捏造散播,这个预防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不要在一些比较没有规管的网络平台上面去发表一些明显看上去就比较绝对的意见。
然后就是处理好个人信息。不要在网络上随便留个人信息,比如有些人喜欢发生活照、地理位置分享等等,网络平台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也不是一个私域,虽然有实名,但依旧很公开,所以这些信息实际上是有比较大的暴露风险的。
最后来讲讲应对。应对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遇到了网络暴力,那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呀?第一步呢,应该去溯源和收集证据。在证据链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报警,然后找律师走法律途径去处理。
那我们需要去保存什么样的证据呢?比如说转发的人数、截图、录音或者是录像,以及一些相关人士对这件事情的叙述,或者是我前面有提到的——溯源,就是找到这个网络暴力行为产生所基于的那个捏造事实的源头。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既然是暴力行为,就应该以法律的手段去保护自己和处理做出这种暴力行为的人,不要让他们形成一种观点,以为网络上面发表的这种言论或者是给他人造成的困扰并不需要去承担责任。
做完这些,你就可以把证据给到执法机关,给到你的律师,或者给一些法律援助的机构,这样你就更容易从这个事情里面抽身出来了。然后你可以把软件删掉或者是暂时换一个环境,跟家人待在一起,和朋友多沟通交流。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在删除软件、提交证据之后,可以很好地从事情里面抽身出来,然后去调整自己的情绪。但是很多人即使这样做了,后续也会产生一些很深远的影响。比如说会做噩梦,会不断地感受到压力,会失眠,会食欲下降,社交状态变得很差,不愿沟通,甚至觉得路上很多人看他的眼神都是不对的,还会出现幻听等情况。那么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你应该立刻去找专业人士帮助,比如医院的心理科医生、心理咨询师,或者退一步来说,找你信得过的朋友去倾诉。
同时呢,如果家人注意到了这样的情况,那么需要去加强陪伴,然后加强沟通,当然应该是有效的沟通,而不是各种埋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社会支持,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家人和朋友的近距离陪伴,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支持。如果症状比较强烈的话,还应该去配合药物治疗,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从这个状态里面走出来。
网络上的恶语
三、网暴者会意识到自己在网暴吗?攻击粉色头发,算不算某种程度的“荡妇羞辱”?
对于暴力者是否会意识到自己在网暴,如果这个问题放在网暴这个概念刚出现的时候,我会觉得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是存在的,因为没有很突出的界定。但是你看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是什么,包括实际上法律的修订也在尽可能把这个纳入进去,如今你说网暴者没办法意识到自己在网暴,如果网暴者是一个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那没有意识到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除非他是这几种情况:1.低龄化的网民;2.精神疾病的困扰;3.人格障碍的困扰。
至于说网暴算不算某种程度的“荡妇羞辱”,要分具体的事件来看了。如果是和女性以及性相关的,那应该算是,因为它主要针对的是对传统性别期望的背离,所以如果结合这个女生的悲剧来说,那应该算是某种程度的“荡妇羞辱”了。
这里面还需要注意一个点就是,网络上的“荡妇羞辱”,实际上有超过7成,是同性别做出的。至于其原因,无非就是找群体认同,找存在感,宣泄情绪,以及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去打压那些具备自己所没有的某些方面条件的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