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杭州中小学感染十余人,是疫情回马枪,还是大复苏中的小涟漪?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3-02-21 10:10:34

感染高峰过峰两个多月,新冠疫情再引社会骚动。

昨日,杭州市西湖区一所小学和拱墅区一所中学都出现了新冠感染。其中,涉疫小学有10人感染,所在班级停课4天;涉疫中学感染5人。据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这些感染者的共同特点是,均为新冠首次感染。

这意味着,经历了一轮感染高峰的公众,紧绷的神经几乎完全放松。但新冠病毒并未离去,它们仍在社区中“低烈度流行”,甚至伺机而动,试图偷袭“进入决赛圈”的未感染者们。


【资料图】

多名公卫专家表示,类似杭州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也在出现类似的“低烈度、散发流行”。

一位中疾控人士表示,既不过分松弛,又不必如临大敌,公众需要一个客观看待新冠疫情的尺度。

与此同时,感染以来最大的两个迷思,也在近期重新被公众反复讨论——什么时候会出现第二轮感染高峰,还会不会来?被讨论至今的“长新冠”、“新冠后遗症”在临床上究竟存不存在,呈何种样貌出现?

多名公卫专家认为,第一轮感染结束时间不足三个月,短期内第二轮感染的可能性较低;不过,医疗机构是否开始承压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检测。

而对于“长新冠”,多名临床医生表示,目前由于定义并不明确,甚至概念笼统,在临床上只能用“该疾病与新冠是否有关”来分析和判断患者症状。

上述中疾控人士认为,新冠疫情在将人们本就存在的某些健康隐患暴露甚至强化了,像形成了“症候群”,应该承认“长新冠”的存在并理解它给个体带来的痛苦,而不是笼统地将其解释为“新冠的影响”。

新冠病毒隐匿在人群中

多位流行病学家向八点健闻强调,目前国内新冠疫情流行的特征为小范围、低烈度、点状。本次杭州疫情并非孤例,也并非第一例,不必过度紧张。

云南某三甲医院发热门诊医生印证了这一观点。他告诉八点健闻,最近感染的人都是之前没感染过的返校学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学校的感染几率本身就相对较高。据他观察,国内儿童的疫苗接种率是最低的,即使产生抗体,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抗体维持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疫情在第一波后的尚未感染的人群中爆发,“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表示,海外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感染都是从儿童群体开始,传播给成年人”。

实际上,疫情爆发后的这段时间内,由于不再有大规模核酸检测,看似偃旗息鼓的疫情背后,仍有一部分民众在被”悄悄“感染,但这并不会给全社会带来太大的风险。

得益于我国放开后第一轮新冠感染的规模,目前可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群体免疫屏障。常荣山估计,获得新冠抗体的人大概占到总人群的6到7成。因此,国内大概率不会像国外一样再有大规模全国性疫情,但他无法预测2023年冬季时,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感染后的情况。

另一名公共卫生学者认为,由于隐性感染的存在,人群免疫屏障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哪怕新冠病毒新的变异株来袭,也不会造成像去年12月份那样迅猛的疫情,第二轮感染的高峰也不会有第一次那么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各方可以放松警惕。

一位中疾控人士指出,第一波感染后大家不再关注疫情,对其认知始终处于向两个极端摇摆的状态,缺乏客观中立的认知尺度。

“之前有专家认为春节后可能会出现第二波感染,但是这一情况并未明显出现,这或许造成了民众的误解,认为新冠在中国已经消失了;也有可能是在经历了三年严防死守后,大家主观上有一种逃避的态度。”

高危人群尤其要警惕感染,特别是在部分重点场所和人群。

多名传染病学专家表示,相对老年人群而言,中小学学生发生重症的风险较低。在这类校园疫情中,最需要担心的不是在所有年龄段患者症状最轻的小孩,而是那些照顾小孩的老人。

“无论感染多少轮,以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人为代表的高危人群始终是最需要关注的人群。”一名公卫专家这样说道。

在传染病专家们看来,现在有风险的人共有三种:没打过疫苗的人,免疫力比较差的人,以及由于有基础病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随着未来4-6个月内免疫屏障的削弱,这三种人的如果被感染,重症的风险仍然存在”。

至于接种过疫苗、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普通人,不用太担心感染风险,因为这种小规模爆发是会不断发生的。

“相对于杭州疫情,流感可能是最近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常荣山说。

第二次感染高峰,出现可能性小

此次杭州的情况,在流行病学专家眼里,对个体而言是“点状散发”,对整体而言,叫“低烈度流行”。但无论是哪种,都表明了新冠病毒仍藏在人群中的隐秘角落,伺机而动。

新冠不会远离,至少暂时不会。

那第二次感染高峰会出现吗?流行病学专家说法不一。

上述中疾控人士认为,在今年,对于第二次感染高峰的出现,并不乐观。“参照国外已有的数据经验,第二次感染高峰应该是会有的,除非运气好,第一波感染后不管是致病力、传播、还是变异,都明显在下降,甚至停止。”

如何应对,应做到及时预警——比如告诉大家第二次感染要来了,做好防护,以此来推迟高峰或拉平曲线。加上预后的沟通疏导,让疫情对于主观心理状态的影响降低,从而降低病毒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但多名公卫专家表示,近期出现第二次感染高峰的可能性并不高。从上一次感染高峰到现在,还没经过三个月,这“不符合规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会在很短时间内重复感染,除非出国了,或者是接触的人有交叉免疫很低的病毒。”

常荣山也同样认为,第二次感染的风险必定存在。但由疫苗和自然感染形成了混合免疫,这种混合“免疫屏障”,至少能在未来几个月内有效防止包括XBB等相对较新的亚变异分枝的在今年上半年大规模传播。

“理论上来说,如果免疫屏障达到8、90%,可以在3-4个月内保护剩下的20%左右的未阳人。”常荣山说。这也是为什么XBB变异株已经在国内检测出过多次,但并未引起大范围内流行的原因。

当核酸检测成为历史,人员大规模感染带来的医疗机构承压程度,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警报器”。

一名公卫专家表示,要关注的是各级医疗机构受到的医疗压力大不大,就诊的病人是不是在快速的增加,收治的重症多不多,死亡人数是不是在增加等。当前对待疫情的重点,最后还是要回归医疗救治的应对。

香港城市大学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明伟杰认为,目前最需要重视的两个疫情指标仍然是重症和死亡率。“疫情最主要的目的是防重症,假如变种的重症率比以前低、或死亡率比以前低,就没必要过多担心。”

明伟杰告诉八点健闻,新冠疫情会不断的、周期性的小规模爆发,大概可能是3个月到半年,这是全球性的规律。

回归到杭州此次感染情况,他认为,当地可以启用一些流行病学的防护措施,为小规模爆发做准备,“比如相关的班级停课一周,或者相关学校停课一周等。”但情况并没有严重到第一轮感染那样,需要大规模的公共卫生政策来控制感染。

迷雾中的长新冠

在绝大多数人回归正常生活的时候,医疗机构中的部分科室仍在体会着放开后第一轮新冠疫情冲击的“余震”。

医院外,也有一些看似痊愈的人,正在被细碎的病痛折磨。

在北方某三级医院呼吸科,负责收治肺部感染的床位,当下与新冠感染有关的患者仍占了近一半。而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还有八九成也都与新冠有关。这些患者里,最年轻的一位59岁,其余都在70岁以上。

“但我们没法区分患者现在的肺部感染,是当初感染新冠留下的后遗症,还是新冠康复后再次出现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因为患者都感染过新冠,且当时的核酸或抗原结果显示转阴了。”该医院呼吸科的护士长说。

根据医院的要求,他们每3天就对病房里的危重患者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但至今未测出一例阳性,“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就诊记录等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与新冠有无关联。”

类似的情况在南方一所三甲医院呼吸科病房里也出现过。一位主治大夫出于临床需要,持续给住院患者测核酸、看CT值,以评估疗效。他发现有患者的核酸结果在2个月内反复由阴转阳、由阳转阴。“但这结果好像也说明不了什么。”他说。

该医生表示,可能病毒没有完全清除,也可能和采样方式或者样本质量有关,新冠病毒感染不是一条直线,中间可能合并各种其他的感染,症状都可以表现为发烧、咳嗽、咳痰。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用核酸检测区别其中有无新冠病毒的作用。

这是目前”长新冠”的尴尬之处。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给了它一个定义——新冠感染后3个月依然存在症状,该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诊断解释。但到了临床,还是很难判断某个疾病属于长新冠、新冠后遗症,还是新冠后因机体免疫力减弱而新发的疾病。

与临床上谨慎又模糊的态度相对应的,是患者主动且积极的主诉与就医。

新冠放开之后,大量因胸闷气短、稍微一活动就心慌等症状来就医的患者,纷纷到门诊主诉自己是新冠感染后导致的心肌炎。

一位心内科医生告诉八点健闻,这些患者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指标的确有所增高,但没有一例达到心肌损害或者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类似的患者还出现在妇科、骨科、皮肤科、精神科、睡眠科乃至发热门诊,主诉自己的月经变化、腰胯疼痛、脱发、失眠等症状和感染新冠有关。然而,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症状中,只有个别症状可以验证自己与新冠的关系,比如脱发。

出现全头皮弥漫脱发症状,皮肤镜显示头皮里休止期毛囊的比例增加,显微镜下可见脱落的头发属于休止期毛发,符合上述3个临床表现,就可以确诊为因新冠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休止期脱发。

多位流行病学专家告诉八点健闻,国内目前有关长新冠的研究,几乎都是针对此前症状较重的阿尔法或德尔塔毒株,由于奥密克戎引发的大规模感染刚刚过去不久,相关研究还需要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新冠的确存在,且给一些患者带来了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

一位中疾控人士认为,“医疗界应该承认‘长新冠’症状的存在,以消除这部分患者的病耻感,接纳和承认病痛本身是最好的安慰。”

张晓艺、田 为、张雨箫丨撰稿

严雨程、李 琳丨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免疫屏障 流行病学 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