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天下!有人说喝奶不如吃菜,越补越缺钙,事实真是如此吗?
人类为何能终身不断奶?每天一斤奶,健康强壮长身体。但也有人说喝奶不如吃菜,越补越缺钙。这喝下去的究竟是必需品还是阴谋?
奶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饮品,刚出生的婴儿、正在长个的少年,怀孕的中年人,以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几乎所有人都将奶看作是生活的必需品,不管是牛奶、羊奶还是驼奶,反正都得来一杯。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婴儿喝奶也就算了,毕竟这是哺乳动物的天性。为何渡过了婴儿期,人类还要坚持不懈地喝奶,这是没有进化完全的标志,还是大型的返祖现象?
(相关资料图)
以牛奶为例,这个东西的含钙量不如芝麻酱,与钙片相比那更是不堪一击;蛋白质比不上鸡胸肉和牛肉,比鸡蛋也差点意思;维生素C比不上柠檬,脂肪含量不及猪肉。牛奶中的水含量大概能达到85%及以上,但如果用它补水,好像不如直接喝快乐水或矿泉水来得直接。
为了弥补牛奶在种种方面的不足,市场上还推出了羊奶、驼奶等其他动物的奶。但虽然其某些营养成分的指标确实高于牛奶,但实际上差别不大,一些定制奶也一样。而且还有调查研究表明,70%的亚洲人都或多或少的患有乳糖不耐受。而这一情况具体到中国,数据就变成了80%。
既然奶这玩意儿在各个营养指标上都平平无奇,而且喝多了身体还受不了,一般表现为一杯牛奶一趟厕所,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倡每天一杯奶呢?
首先,奶有综合优势。虽然牛奶在各方面指标一般,但是人每天能吃的东西是有限的。不能为了获取更高的营养成分,就往嘴里狂塞芝麻酱和柠檬,这两种东西对一些人来不仅味道极端,而且塞多了也受不了。补完它们之后,为了维持营养的摄入量平衡,还要喝好多矿泉水,再吃鸡胸肉。铁打的胃也经不起这么造,奶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还是以牛奶为例,它虽然各种指标不高,但是胜在均衡。它是“分不在高,够用就行”的典范。只用每天一杯奶,你就不用为了均衡而胡吃海塞,而且牛奶味道其实还不错。单喝牛奶,应该比只吃芝麻酱容易实践。而且牛奶中虽然不是含钙量最高的食物,但这个钙含量其实也还行,并且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质钙源,其中的钙很容易被身体吸收。坚持喝牛奶不仅能帮你长高,而且还能预防老年疏松。
据说,二战之前日本人升高都很矮,故得名“倭寇”。而二战后,他们发现了牛奶这种好东西。在每天一杯奶的国家战略下,日本虽然还是不高,但现在也不算太矮。所以,喝牛奶的效果还是看得见的。
其次,喝奶是人类基因进化的选择。虽然很多人有乳糖不耐受,但其实大部不耐受的人症状的比较轻,甚至没什么症状,对生活、工作、学习都没有影响,喝就喝了。而且乳糖不耐受意味着我们不能很好地消化牛奶的乳糖,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喝奶补其他。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喝奶甚至还是一个基因的选择。理论上讲,在婴儿时期我们都是喝奶,身体中能够自然产生乳糖酶。而过了这个时期,我们转吃饭了,身体检测到我们不需要乳糖酶了,为了节约成本和空间,就不在生产了。所以,乳糖不耐受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确实不太能碰其他动物的奶,敢喝就敢腹泻。在那些不太会治病的年代,腹泻还是一种很严重的病。
如果生活在平原地区,吃得多,奶无所谓喝不喝。但如果生活在当时的草原地区,以畜牧为生,吃得少,而奶又多。为了活下去,还是要开发一些能吃的奶制品。这些牧民为了降低的乳糖的含量,学会了制作酸奶、奶酪、奶豆腐、酥油茶等,不仅好吃不腹泻,还能补充蛋白质、钙等多种营养成分。
就这样喝着、吃着,大概在7500年前,人类居然第一次出现了乳糖耐受性的特征,身体进化出了更好地消化奶的能力。而在欧洲一带,他们能种得东西少,但是草场多,产奶量大,老老少少都喝奶。所以,他们的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比亚洲地区低。
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要每天一袋奶,就是基因和文明共同进化和发展的成果。
最后,要想产品的卖得好,联合营销少不了。虽然各个奶商之间是竞争关系,但是他们在舆论引导上一致的,都将消费者引向每天喝奶的习惯中。再加上一些“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深入人心。消费者现在已经有了看见奶就想囤的趋势,而且三鹿事件后,人们对奶粉的信任大打折扣,但鲜奶好像却更得人心了。
每天一袋奶,健康又营养,但是买的时候可能会被忽悠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