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注射6针玻尿酸致残!“美容圣品”玻尿酸到底要如何打?
撰文/记者王雪莹图文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近年来,医疗美容行业快速发展,以微整形为首的轻医美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相比于需要“开刀”的传统医美方法,非手术类型的轻医美项目多数以注射为主,其恢复期较短,且价格相对低廉。
其中,玻尿酸注射作为如今医美市场的王牌项目,因其能“快速有效地补水保湿、淡纹除皱、局部整形”,一直以来备受年轻人追捧。
然而,快速扩张的医美行业造成了良莠不齐、乱象丛生的市场:“惊心!注射6针玻尿酸后,她留下终身残疾!”“20万注射20多针玻尿酸毁容”“河南一女子因注射玻尿酸致死获赔160万”……层出不穷的相关新闻里,总有相似的悲剧不断上演。人们不禁要问,玻尿酸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注射玻尿酸追求美丽,真是一场与“魔鬼”的交易吗?
玻尿酸的前世今生
注射玻尿酸造成一系列过敏、毁容甚至死亡悲剧,是否意味着玻尿酸本身是危险物质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常说的玻尿酸,实际上是一种以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简称HA)为主要成分的真皮填充剂。作为一种酸性粘多糖,透明质酸是一种天然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结缔组织、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中,是人体调节细胞生长和更新的关键,因而本身并不危险。
193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眼科教授卡尔·迈耶首次从牛眼的玻璃体中分离出透明质酸。后来,人们又开始从动物的结缔组织、脐带、眼球、血清中萃取玻尿酸。由于以生物为原料的萃取工艺存在提纯难、成本高、存在动物源性风险等缺点,人们又陆续发明了以链球菌、乳酸球菌发酵法为代表的微生物发酵工艺、利用天然酶聚合反应的化学合成工艺,使玻尿酸提纯变得更高效、更便宜、更安全、更适合规模化生产,也让玻尿酸后续“走入寻常百姓家”提供了可能。
最初,人们发现透明质酸具有非常好的可吸收性,而且生物兼容性极强,是一种理想的医疗材料,加之其具有帮助细胞修复与再生的功能,因而常常被当做关节润滑、眼科粘弹剂,用于临床治疗关节炎和眼科手术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又发现神奇的透明质酸同时具备“护肤”功效——广泛存在于人体真皮层、皮下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不仅能帮皮肤更好地吸收水分,还能增强皮肤锁水保湿的能力。换而言之,想拥有“吹弹可破的肌肤”,皮肤中的透明质酸含量至关重要。因此,在提取技术升级的加持下,成本大幅降低的透明质酸也开始被广泛用于医美领域。
据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整形美容外科李晓芳副教授介绍,玻尿酸外用主要是涂抹在皮肤表层,但可以通过皮肤吸收的量很少。而医美项目中的注射用玻尿酸,是通过针管注射到人体的真皮层、皮下组织,主要用来填充人体面部的疤痕和凹陷、保湿补水、祛皱除纹、身体塑形。
剪不断、理还乱的交联剂
既然透明质酸本身很安全,那为什么会有人在注射玻尿酸后出现排异反应呢?原来,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是让透明质酸真正成为玻尿酸的“得力干将”——交联剂。
由于分子结构是线性的,原始形态的透明质酸以液态存在。虽然注射后能为皮肤补水保湿,但由于是液态且很快就会被人体吸收,它的塑形效果微乎其微,维持时间很短,并非理想的填充塑形材料。但当透明质酸遇到了交联剂,分子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质地从液体向凝胶状转变,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玻尿酸的硬度和弹性,同时也能延长玻尿酸被人体吸收的时间,让效果能维持得更久。
▲透明质酸交联前后变化概念示意图
换言之,正是交联剂的存在,才让玻尿酸具备了塑形填充的功能。玻尿酸添加的交联剂越多,其交联度越高,塑形能力也就越强、效果越明显、维持时间越长。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功臣”,却成了玻尿酸“危机”频现的元凶:不同于透明质酸本就存在于人体,交联剂对于人体来说却是一个“外来者”,交联度越高,玻尿酸引发人体免疫排异的几率更大。正因如此,如何恰当地使用交联剂这把“双刃剑”,平衡效果与副作用的微妙关系,就成了决定一款玻尿酸质量的关键。
价格千差万别,不同品牌区别在哪?
目前,市场上充斥着不下十种不同品牌的玻尿酸,其价格也千差万别。同样都是玻尿酸,为什么价格差别这么大?
本质上,所有玻尿酸都是“透明质酸+交联剂”的组合,但由于采用的生产工艺不同,其呈现的最终状态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衡量交联技术的高低可以从两个维度:好的交联工艺需要保证交联剂能够达到理想的交联状态,同时尽可能降低对人体的致敏率,交联利用率越高,致敏率就越低;其次,当人体出现排异反应时,好的交联技术必须要保证玻尿酸能被溶解酶快速全面地溶解,让人体通过代谢及时迅速“处理”引发排异反应的“外来者”。
所以,优秀的交联技术和生产工艺不仅决定着一款玻尿酸的功效,同时也决定了它的安全性。
▲单相(左)玻尿酸及双相(右)玻尿酸工艺概念图
按照交联度高低来划分,玻尿酸的质地基本可以分为单相和双相两大类,二者适用的范围也明显不同。
▲不同质地的玻尿酸形变情况与承压时长示意图,其中双相玻尿酸(左+中),单相玻尿酸(右)图源:知乎用户@滕滕
如果将交联度更高的单相玻尿酸比作胶水、凝胶,那么交联度较低的双相玻尿酸则更像西米露。前者的黏性更高,塑形能力更强,不会轻易位移,且维持时间更久;后者的弹性更好,延展性更高,其塑形力与“西米露颗粒”的大小成正比——颗粒越大,维持的时间越久,越适合于深层组织如面部苹果肌的填充;颗粒越小,延展性越好,越适合用来填充泪沟、嘴唇等精细部位。
▲透明质酸的交联度越高,维持时间更久图源:知乎用户@酒醉小精怪
抛开市场、营销等因素,单从生产角度来看,采用的交联技术和工艺不同,直接造成了不同品牌玻尿酸价格上的不同。
既然“一分钱一分货”有道理,那么,消费者选贵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其实,美丽本身就是一门“功课”,想要成绩好,必然离不开足够的学习。选择玻尿酸注射前,消费者先要明确自身需求——到底是精准塑形还是单纯填充?想要深层填充还是浅层调整?然后再结合自身的时间、经济等因素,综合做出科学判断。
爱美之心无错,但需明确风险
玻尿酸产品目前被证实安全性较高,为什么由其引发的悲剧却屡见不鲜?事实上,操作者的技术、手法乃至审美,都会直接影响最终效果。
“注射玻尿酸不可能绝对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李晓芳表示,安全性与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无菌操作等都有关系。如果操作者解剖结构掌握的不好,容易把玻尿酸注射到血管里,造成局部血管栓塞。泪沟、鼻子注射可能导致失明,颞部注射可能引起脑血管栓塞、脑组织坏死、脑水肿,甚至引起生命危险。此外,如果注射环境不是严格无菌,还容易引发感染,从而出现并发症。
据央视报道称,今年2月,一位90后姑娘从偶然结识的服装店店主手中购买了6支玻尿酸,并在一家酒店接受了店主的填充额头,然而由于操作不当,本该表皮注射的玻尿酸却被注射到了血管,直接造成了中央动脉阻塞。虽然经医院抢救最终保住了性命,但姑娘却留下了终生残疾。
在我国,注射类操作属于医疗行为,只有持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或具有助理医师资格证的医生助理才能操作。然而,目前医美行业缺少严格的从业资格监管,且市场整体鱼龙混杂,出现了大量无人监管的非法机构,消费者难以及时、科学地做出辨别,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美从业人员告诉记者,高端美容机构的玻尿酸产品价格之所以会有很大差别,一部分原因还在于专家资源:“经验丰富的专家能用最少的量达到最大效果,但有的用量就比较费,这和个人习惯以及经验有很大关系。”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除了玻尿酸品牌的自身差价,越来越多的美容机构开始将医师团队作为宣传的筹码,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
▲在卫健委官网上,消费者可以直接查询相关资格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执业医师解芳表示,消费者在选择医美前,可以在卫健委的官网上进行查询,“一个是能查询执业机构,看它是否在卫健委进行了官方备案和审批,以及它是几级医院;一个是查询执业医生,确认这个医生的专业是什么、级别,以及他在哪个医院执业。”她说。
消费者在准备注射玻尿酸前,需选择合法上市的正规产品、有相应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由具有相应执业资质的医师进行注射。并且要认真关注禁忌证、并发症、注意事项等信息。有出血性疾病、严重的心肺或其他疾病、局部有感染、心理状态不稳定的人群,也不适合注射玻尿酸。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美容行业的需求增大,但它发展得比较晚、又比较快,这个时候有一些非法个人或者机构就看准了获利机会,开展医疗整形美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主任赵振民在接受焦点访谈采访时也坦言,这种做法不仅使病人在钱财方面受到了损失,而且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伤害。
技术本无正与邪,爱美之心亦无错。理性看待容貌,学会适可而止,这或许是追求美丽的道路上每个人的必须课。
TIPS:
2021年,国家卫健委批准玻尿酸成为新食品原料,可应用于普通食品添加,有商家趁机声称口服玻尿酸可以“吃出水光肌”。
但事实上,玻尿酸作为一种大分子多糖,口服后进入胃肠道会被迅速分解,经血液转运,很难直接到达皮肤。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